人到中年,走出去就是救赎改命
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展,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失控了,迷失了自己。
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结果,如何面对情绪危机。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这样的境况,有这样几类人:
对生活妥协的人;
对生活逃避、退缩的人;
对生活抗拒的人;
对生活融会利用的人。
大多数人,之所以过得平庸普通,那是因为在逃避、妥协。
真正的高手,就是能够融会理解生活,可以利用生活的一切。
人到中年,太多的身不由己。
既要挣钱养家,还要被房贷、车贷压的喘不过气。
人到中年,该怎么面对现实,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哲学家西塞罗曾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而灵魂的觉醒始于走出方寸之地。”
有时,方寸之间的舒适圈,就会成为一种枷锁。
因此,对于中年人,有一个建议:
穿上舒适的鞋子,多出门,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01
作家毕淑敏在《旅行是一味草药》中,讲述过一位女白领的经历。
她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原本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在毕淑敏的建议下,她踏上了海南之旅。
短短一个月归来,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
神采奕奕地描述着,亲历台风的震撼。
后来,她又走进西北的苍茫大漠。
尽管晒得黝黑,但那份壮美让她重新发现了生活的意义。
令人惊叹的是,不到一年光景,连药物都难以治愈的抑郁症。
竟在她行走天地间,不药而愈。
动则生阳,静则生郁,出门不是消遣,而是健康的刚需。
不走出,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出门,是可以改命的。

实际上,我自己,正是践行了这个建议的。
从南阳,出发来到了杭州。
虽然,到杭州,并没有立马找到心仪的工作。
可是,我接触的人群,以及见到的风景。
全部都是崭新,不同于以往的。
首先,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其次,新的人群,也会与自己有新的联结。
这种联结,可能产生新的火花。
再者,新的环境,会激发新的能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不定,新的空间,是适于自己的土壤。
从这里,自己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人到中年,想改变命运,就尝试多走出门。
02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老渔夫。
即便身处困境,依然选择一次次走向大海。
因为他深知,只有与外界保持接触,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反观那些,整日足不出户的老人。
他们的世界,会随着脚步的停滞而不断缩小。
尝试主动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同学聚会或兴趣小组。
这些看似平常的社交往来,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力量。

如果你最近的状态不对,不妨多走出去:
(1)把出门变成一种小期待
和街坊邻居的打招呼,晨间的每一句问候。
仿佛,都是美好一天开始的快乐因子。
(2)给出门找个好理由
给出门一个约定,给出门一个小目标。
(3)如果不出门,会错过什么
不出门,会错过的有那些熟人,还有养眼的美景。
还有,那些可能产生的快乐联结。
二十岁之前不走出,你可能只错过了风景。
四十岁之后不走出去,你可能错过的是整个人生。
03
罗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人必须出门,必须社交,必须去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
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的思维和脚步。
每一次的走出去,就是对世界的新发现。
想要活出鲜活人生,就尝试着走出去。
走出去,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世界,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人到中年,走出去,真的可以改命。
走出去,世界触手可及。
愿你,有走出去的勇气,能尝试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