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头寻迹新建探梅

一早来到岩头村,那是一个山青青水活跃的古村庄。小古村坐落在两座青山之间,房子依山而建,中间开阔的地方,房子密集。中间,一条岩溪穿村而过,溪面宽阔,溪水潺潺,欢跃而下。溪中地貌复杂,时而岩石突兀,溪流奔腾,时而石块均匀,溪面平缓。夏天,这儿也是漂流消暑的理想场所。看着那条岩溪,也能发呆好久,总觉得那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少年蒋介石在这儿拜师学习,曾经的课堂还留着给游人参观;蒋经国的外婆,也住在这儿,那是一个家底殷实的毛姓大户人家,他家的女儿毛福梅就是蒋介石的结发妻子。虽然蒋和毛没有坚持到白头到老,以离婚散场,但蒋经国的童年跟着母亲在岩头村确确实实待了好几个年头,他的身影活跃在村子的角角落落。

岩头村保存着清嘉庆大书法家毛玉佩真迹、摩崖石刻、毛福梅及毛邦初故居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我们一行一站接一站游览,故居建筑大都四合院,两层楼,马头墙,里面的摆设有的保持原样,有的做了展览馆。


在村庄小巷里,看到灵泉古井,方方的,在一幢房子的墙根。井水清澈,井深约一米,古井有两眼,一眼喝一眼洗,分得清清楚楚。

在小巷口,有卖自家出产的雷笋,价格便宜,有人就下手购买。还有卖大芋艿头的,那是奉化的特产之一,估计太重,这个时候购买不适宜,大家不敢轻举妄动。看到一家现场做千层饼的,师傅头上戴着亮灯,麻利地把半成品放进火炉里。柜台上放着好多成品,散发着苔条的香味,游人拥挤,看来那千层饼特受人青睐。

午饭后去看新建的网红梅花,车程半小时,走泥泞的山路半小时。由于之前老天爷一直下雨,今天虽然阴天了,但这上山的泥路表层就是一层黄泥水,走在上面“擦擦擦”地响。尽管路滑难走,但上山赏梅的游人是排着队上去的。

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有可喜的收获,路锋一转,赏梅地到了。粉红的一片突然出现在眼前,似云霞,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脚,此时,真想高歌一曲《红梅花儿开》,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毛主席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来讲梅花的坚强、梅花的乐观主义精神,我想确实也是。今天天气寒冷,看梅花的人都是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羽绒服裹身,外加薄薄厚厚的围巾修饰。梅花呢,却在枝头欢笑,一朵朵,一簇簇,舒展花瓣,吐露花蕊。她们化作精致的图案画在胸口,编制舒缓的音乐流进心海,凝成天边的云彩闪亮眼眸。看那,那在云霞间穿梭的身影,脚步是那样的轻盈,那展露的笑容,都是幸福的样子,那坐在绿色草坪抬头看望梅花的眼神,是何等的贪婪。梅花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与伦比的美感,还有满满的自信和快乐。

有人说,梅花是苦的,要傲霜斗雪,在冬日里孤苦伶仃。为迷信不苦的目的,不穿带有梅花图案的服装,不挂梅花图案,甚至不去赏梅。我说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不是更能激励人心。

苦与甜是相对的,吃得苦多了,等尝到甜头了,那是幸福的味道。反之,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禁不起风吹雨打,更不必说雷雪风暴了。不管如何,欣赏到了新建的梅花,今天的心情一直是美美的,准没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