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百家荟萃遇见陌生人诗歌百花园

《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2020-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云水禅心千古情

学习《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白话直译:

  那时候,须菩提听到这些话,更深一层地肯定自己所领悟的无上妙法,而且这些妙法将来可解救众生,让众生开悟解脱,不再迷昧沉于生死苦海,所以虽然已证阿罗汉果位的他,仍然感动得大哭起来,并且向佛陀说:“太稀罕,太少有了,世尊!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从过去到现在,洞彻一切妙理,但就是未听过这样的佛法。

  世尊!将来如果有人,能够看到或听到这本经,去领悟它,一定能够产生信心,进而去修持清净法门,使自己本性清净,达到“是心是佛”的实在本相。众生本有佛性,只因受到贪、嗔、痴的影响产生种种烦恼,如果没有贪、嗔、痴所带来的烦恼,当下即是自在,但用此心,直接成佛。像这样的人,当然能成就第一等的稀有功德。

  世尊!众生本有佛性,只是众生已把佛性污染而已,只要了解这个原理,去修持证悟,即能成佛。可是您所说的——实在本相的佛性,也是假籍的名称而已,修持证悟之人仍然不可执著。

  世尊!我听到您现在所说的无上甚深妙法,自然是坚信不疑的。够理解并按照您现在所说的妙法去修持,这对我来说一点不难。

  但是等到佛陀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二千五百年,倘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本金刚经,进而能理解它的奥妙,坚信不疑,依法修持,我想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这人将能成就第一等的无上功德,早日成佛是不成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已经没有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

  何以见得呢?因为执著“我相”,其实是颠倒妄想而已,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样都是自私心、对待心、分别心、欲望心所产生出来的,所以这都是不实在,但众生往往执著于不实在的生灭假相,而不自知。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迷失了方向,用错了心。反之,只要心中不执著这一切,就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才是佛的境界。”

  佛陀听了之后,对须菩提说:“你说对了!你说对了!如果有人看了或听了这本经,只要不错用心,依法修行,就是成佛的捷径之道。这都是实在之言。我现在更强调一点,如果将来有人看到或听到这本经,不惊疑、不恐慌、不畏惧,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所说的是第一波罗蜜,也就是以妙智慧去破除烦恼而得解脱之方法。你们仍然不可执著,因为我说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只是方便引导众生修持的名词而已。

  须菩提!以忍辱波罗蜜来说,也是不能执著的,当下要忍而无忍,辱而无辱,一点也不起嗔恨心,所以我所说的忍辱波罗蜜也是一种名称而已。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我过去世被歌利王,以剑斩掉我的四肢、耳朵、鼻子时,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为什么呢?如果过去世我的身体被歌利王一块一块的分割时,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时我就会起嗔恨心的,可是我没有。”

  须菩提!又想起过去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专门修忍辱之道,在那时候我就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所以说,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一定不能有任何执著,见到一切外相都不能动摇本心,能够做到这点,然后再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才能与佛心真实相应!

  在与佛心相应之后,更应时时保持,让它永不退失,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呢?就是不可执著艳丽的物品,也不可执著靡靡的音乐、香浓的味道、美味大餐、华丽服饰,以上这些物质享受都不可以执著,然后才能升起清净之心,因此清净之心必须在一切都不执著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的。

  如果心有所执著,你的念头就会随着外在的一切起烦恼,这样清净心就消失了,人就不能安住了。所以我说菩萨的心中,不应有任何形形色色的执著,然后才能毫无挂碍,去做清净的布施。

  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为了利益广大众生的缘故,就要像方才我所说的方法去布施才对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执著,因为世间一切物体都是假的,它们只是暂时存在你的眼前而已,不久之后就会随着岁月而毁坏消失;众生也是一样,只是一种假名称而已,因为众生皆由业障果报所形成,只要业障果报消失,哪有众生呢?

  须菩提!我一向是讲真话的、讲实话的,而且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从来不说欺骗的话,也不说怪异的话。

  须菩提!我所证悟的法是无相的,无相是没有实体的;但又是自性圆满的,所以它又不是虚假的。

  须菩提!倘若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一直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什么时候才能回报。像以上这样的布施是凡夫的布施,非菩萨的布施。因为菩萨的布施是“施不望报”的,哪能布施之后还有惦念之心呢?所以菩萨在布施之时,还一直惦念着回报,像这样的作为,就好比一个人走入暗室一样,他是毫无所见的,无法得到光明的。

  假使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去惦念着我布施给谁,布施多少财物,更没有要对方回报的念头。像这样的布施,就好比人的两颗眼睛,非常的明亮,在日光照耀之下,什么东西都能看得很清楚。

  须菩提!将来的末法时代,如果有善男信女,看到或听到这本经,进而读诵此经,依法修行,就会得到佛光的普照,而且以我的智慧去判断,可以肯定这些人很有善根,更会看到这些人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悟:

      这一品佛以自身的修行经历来强调必须离一切相,万缘放下,方能明心见性成就无量功德。

      佛说一切众生皆是佛,都有佛心佛性。只是我们受贪、嗔、痴的蒙蔽,找不到本来的自己。这就好比镜子本来应该明净,只因蒙上了尘埃,就失去了光明。只要拭去尘埃,镜子的实在本相的明净就会显露出来。

      一天早晨,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在一位年轻的妈妈的身后。他的手里抱着个皮球,一边走一边把皮球抛上去,然后再接住,天真烂漫。有一次没接住,皮球滚到了路中心,他立刻跑过去捡。可能玩得正高兴,他并没有看到疾驰而来汽车,车开得太快,对于突然冒出的孩子,刹车已来不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旁边一位中年男子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把孩子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伤。当他躺在病床上,记者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时,他平静地回答:“我当时什么都没想。”他只是认为那个孩子有危险,应该地去救助,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当时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慈悲为怀的菩萨。

      很多很多年前的农村比较贫穷落后,娶媳妇要彩礼,除了衣服、被褥,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有个小伙由于家里穷,眼看二十七八了还没成亲,心里不免着急。好不容媒人介绍了个对象,彩礼也七拼八凑的差不多了,可是就差一块手表,女方死活不肯结婚。小伙被逼无奈,就起了贼心。

      一天下午两三点钟,七月份的农村,小路两旁是一人多深的玉米地,人们都在午睡,只有知了在树上无休无止地叫。通过几天的观察,那个小伙发现,经常有一位年轻的女人骑着自行车,下班走这条路回家,手上带着一块金光闪闪的手表。他就选好了位置,看好时机。可是当冲出来把女人推倒,准备行凶时,却突然良心发现,掉头就走了。想必当时他的内心做了一番激烈斗争,最后佛性战胜了魔性。所谓佛性即是的本心,魔性是他的欲望。

      所有众生都有都会在很多情况下佛心闪现,只是不能持久。因为心有所住,欲望太多,就像阴云遮住了晴空。如果按照佛的法门,不著相,无所住,万缘放下,才能解脱烦恼。见到本性。

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