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持续高效能个人成长的 8 个层次
0. 引言
近几年来,得益于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 持续高效能成长的策略,我可以实现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慢慢,我的身边也聚集起一群伙伴,他们知道:
-
持续高效能成长 > 普通成长;
-
边际成本递减 > 单次投入多少判断;
-
必要难度 > 短期收益。
为了能够真正引领伙伴们实现持续高效能成长,我一直想要把自己的经验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知识库,这样,我在和大家交流的时候,有一些不清楚、不了解的内容,直接发出一个链接就够了,而大家也能够因为这个库的存在,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方式。
2017 年底,我开始尝试书写相关的内容,当时的思路是从三观开始写起,但是,很快遇到了阻碍;2018 年,我又开始尝试从目标写起,发现还是有困扰。既然有问题,于是停下来反思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最后发现是因为很多关键要素并没有整合好,它们之间还有各种关联我并没有完全自洽。
自洽这件事情还真是难,毕竟,大量的知识都来自各种不同的体系,我自己也在快速成长,新的认知不断出现。我既要自行验证,又要将新要点和之前的体系结合,真是投入不少时间。
文章总是要持续书写,所以,我想先用「层次化」的方式构建一个框架,把要写的要点都整理出来,让大家做到心里有数;同时,让那些对「持续高效能成长」主题感兴趣的伙伴也可以在这个主题成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建主题。
持续高效能成长的 8 个层次
本文将按照 6 大类 8 个层次来简要描述“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原理、方法、应用框架体系,这相当于是一个概论篇,未来也将围绕着整个结构进行书写。因为是框架文章,所以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原理、概念、模型,如果暂时无法掌握不用担心,待后续理解之后再回来重新阅读本文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整篇文章共包括以下 7 个部分:
-
必然: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
-
策略:成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
原理:越是「大词」越要精准定义;
-
选择:你设定的标准决定你的人生;
-
支撑:能走多远是由思维决定的;
-
术器:技多不压人&做多不如做少;
-
应用:从主观到客观,从通用到专业。
请在心中做一个基本的架构,然后我们开始了。
1. 必然: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
从时间到改变,看改变的必然性。
1.1 时间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时间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来也真是让人感到惊讶:我们置身之中,但是却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各类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对这个问题都有所讨论,如果站在科学的视角上,时间是有解释的,那就是:时间是熵增方向的度量单位。
在热力学中有个定理,在没有外部作用的情况下,所有的原子都在朝向更加不规则/无序的状态变化,这种状态被称为熵增状态。物理学中有很多可逆的过程,例如:力和反作用力,物体状态变化,但是,只有熵增的方向是固定的。推而广之,所有的系统都必然朝向熵增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而时间,是用来度量它的一种坐标尺度。
当然,这个跟我们实际感受略有不同,我们在宏观层面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不规则状态,更无法理解时间为什么跟所谓的熵增有关。没关系,毕竟,我们是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切换至其他的视角看看。
-
管理学含义:时间就是资源,时间就是成本。对于组织而言,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整个组织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必须要比平均高,才能有超额回报;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能力水平、能力组合的系统,以此判断个体的生产效率。
-
价值角度含义:时间可以用来浪费、消耗、投入生产或投资,站在价值角度来看,你的时间可能是无效成本投入,也可能是机会成本。
-
感性含义:应该是...妈呀我熬不起夜了,精力不足了,头发变白了,肚子变圆了,下巴变双了,法令变深了,鱼尾变长了,皮肤变松了,思考变缓了,灵活变差了,回复变慢了……(by 光牧)
1.2 改变的必然性
我们回到时间的哲学含义,时间的单一维度流动特性,对应着哲学中——改变一词。
任何时间的点滴流动,都对应着相应改变的发生。
我们用图示的方式来明确这个重要的观点:
关于「变化」的心理表征我们来定义一下:
-
T1 表示初始时刻的结果/状态,那个时候的自己是蓝色的,用「我」表示;
-
T2 表示变化之后的结果/状态,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橙色的,用「我`」表示;
-
T1 和 T2 之间的时间间隔,用小写字母 t 来表示。
那么,一切「变化」都可以表示为:「我」在 t 的时间差之后变成了「我`」。
虽然,这仅仅是对「变化」的定性图像化的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却呈现出精妙之美,尤其是它和各种场景融合使用时。比如:目标管理的技术模型、教练技术的会话过程 GROW 模型,就是考虑从现状(Reality)到目标(Goal)之间的关系,它本质上就是这种变化过程;再比如:个人成长的定义,指的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上图的一种衍生/投影化使用。
哲学中描述「变化」,有这样一句话:「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表达了变化的本质——不管时间多么短暂,变化必然会出现。
1.3 变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不确定性
试想一下:你觉得自己在 1 秒钟之后,有没有什么巨大的改变?
这个问题很有趣,问题还没有看完一秒钟就已经过去了,自己没有什么变化啊,一切仿佛都在掌握之中。
面对不同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如上图所示,面对不同时长的变化,你还会觉得能在掌控之中么?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搞目标管理,在个人目标管理领域中,别说 10 年了,你问问身边的人:「接下来的 1 年里你准备如何发展?」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随着时间轴的不断向远处延伸,每个人的状态也开始变化,从开始的「掌控感」、「傲娇」慢慢变成了「焦虑」、「恐慌」,而新出现的情绪,都是因为「不确定性」造成的。
人们是非常厌恶「不确定性」的,这是进化决定的。想想看,你走进一片黑夜是否会浑身紧张?你打开一扇从来没有敲开的门,会不会提心吊胆?参加一个完全都是陌生人的场合,会不会有点不知所措?这都是写到基因中的自我保护,毕竟,几亿年的进化告诉我们:确定 = 安全。
那么,不远处的「不确定性」,由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究竟要怎么对待呢?
2. 策略:成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你看,这个逻辑链条已经彻底走通了:
时间单维度流动 ——> 变化 ——> 不确定性 ——> 负面情绪 ——> 阻碍自己行动
而这个链条也是很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我们根据人们对「不确定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将人们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随波逐流型、挣扎发展型、变化利用型(下图中横轴就表示的对变化、不确定性的不同反应分布,纵轴表示某横轴位置上对应的人群数量)。
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可以划分为三类人2.1 随波逐流型
这类人并不多,但是他们因为共同的特点而分为一类:习得性无助。他们认为,自己在面对变化时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并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哪会管发展呢?对于未来的愿景,他们也保持着无所谓的状态,能漂到哪里就去哪里吧。可以做一个类比,这样的人生,就好像是一条死鱼,在水里只是随着波浪上下浮动或者不知被冲到哪里。通常,他们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将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
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被动、非常脆弱。所谓的脆弱,指的是: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己抗风险能力非常差。(有两种可以让自己不面临脆弱风险的方式:一是这一生所处的环境都不变,比如工业时代;二是遵循了某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让自己拥有了反脆弱的能力,但这一点要靠祖上积德了,具体的原理,我们在讲解"原则"的时候再做说明。)
2.2 平庸的大多数:挣扎发展型
挣扎发展型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他们对于因为变化而带来的未来有一定认识,但是,并不能非常明确地说清楚变化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去对待。对于这个类型的人来说,他们在模糊到清晰的轴线上分布:
挣扎发展型的人们,对于变化的理解是从模糊到清晰的-
模糊状态:只是对「变化」有所感知,但是,自己并不知道要如何应对变化,对于未来的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也并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
清晰状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子,也拥有方式和方法去不断努力,朝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而持续奋斗。
按照正态分布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处于这个「模糊到清晰」的分布区间内。因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产生内生动力而不断改进、优化,这也是他们发展的底层动力。
另外,这个轴线上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富人」了,因为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富人思维(Be - Do - Have)」。越是靠近清晰方向的人,他们越是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Be),也就会想办法去找寻方式方法走过去(Do),最终成为一个富有的人(Have)。
同时,因为不断地实践,这个区间的人们会不断走向「清晰」的方向,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对于他们而言,对「变化」的认识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就是不断成长的结果。
2.3 变化利用型
这些人分布在最右侧很小的范围内,他们和旁边一侧那些「清晰者」在能力上、能量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甚至有的时候还比不上左侧的人),但是,他们最大的差别就体现在对「变化」、「不确定性」的认知上。用一句话来描述:
变化利用型的人是那种充分利用不确定性来谋取超额收益的人
变化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对变化的感受不同。随波逐流型没有主观能动性,只是随着变化而变化,永远只能被控制,自由的范畴非常小;挣扎发展型害怕变化,他们对未来的复杂和不确定非常惶恐,他们更多地追求结果的确定性,然后才敢行动;而变化利用型会努力探求复杂背后的简单、变化中的不变、混沌中的规律,然后充分利用一次次的意想不到,实现自己的飞跃。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们好像就在走狗屎运,动不动就有好运气落在他们头上,动不动就有一段巨大的提升。
他们不仅仅是富人思维,更多的是价值思维和投资思维,他们会找到复杂事物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分析可能的价值空间,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和持续投资,在时机合适的时候,通过非线性获得巨额收益。
因此,他们是热爱变化、追求不确定,但又心思缜密、谋定而后动的一群人。我经常会提到: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那些克服了人性中的恐惧,用着平庸人难以理解的策略进行生活的人们,却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2.4 无论你是谁,你都需要做一件事
按照是否探索过,可以把这个世界分为: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已知世界就是你探索过、实践过的世界,而未知世界是除了已知世界之外的世界。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出现,绝大多数人都会朝向越来越好的方向(也就是正态分布轴线的右侧)移动。于是,已知世界就会随着变化而不断扩大:
上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表征,它表示着: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
- 时间会导致变化的出现
- 变化会带着人们打开更大的世界范围- 在全新的范围内,我们原有认知和方法可能会失效
- 于是全新的问题出现
- 问题出现,并解决问题,让人们已知世界(原有范围)变得更大
- 已知世界更大 = 不断实现了成长
所以,现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必然会遇到问题,只有成长才能解决问题。
插叙一个小知识点,该知识点页是来自这条推论,那就是:“如何评价自己是否成长了?”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开心了、取得成就了、别人表扬了」叫成长,还是有其他的评价标准呢?我的答案是:「当自己持续遇到全新问题时,就是说明自己在持续成长中。」尝试着理解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越是一个知道在关键原因上努力的人,越是会认可这个结论,你并不会在意什么结果或者别人的评价,而是在认真解决全新的问题,那自己就是一直处于成长之中。这个标准非常重要,它将帮助你摆脱「挫败」的困扰,让你从容重新上路。
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它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对于一个个体发展,如果不成长,就不能应对职场、人生的挑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关键指标不增长,企业问题就会暴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经济不能持续增长,民生、社会、生态、文明就难以支撑;对于人类群体而言,没有一个个纪元、文明的出现,就不用谈人类共同体的发展了。
越早相信只有持续的成长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就越会开始在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储备,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不断实践。
所以,我可以得到一句看似是废话的真理:只有积极主动应对变化,选择持续成长解决潜在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
3. 原理:越是「大词」越要精准定义
我们再把刚才那句真理拿出来看看:
只有积极主动应对变化,选择持续成长解决潜在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
是不是每个词你都认识,是不是你会点头说应该这样?但是,我想问问你:积极主动是什么?成长是什么?
积极主动是不是早点上班?是不是抢着干活?是不是遇到困难往前冲?还是把工位收拾干净、给领导端茶倒水?其实,我所说的「积极主动」,引用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有至少四层次不同含义,我曾经写过文章:《积极主动,一切成长的第一保障》,专门聊过什么叫积极主动,因此这篇就不展开详说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也是重中之重——成长,成长是什么意思呢?是上学的时候年级提升?考试排名靠前?老师又表扬了自己?还是工作中升职加薪?或者是大人说的话能够更好理解?还是能够控制住情绪?
既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持续成长,那我们必须要对成长进行定义。我想从三个维度来定义成长这个词,分别是需求实现、原理角度和价值角度,最后,还想给出一种评价自己是否成长的关键标准。
3.1 自行满足了需求就是成长
所谓「需求」,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
根据能量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渴求(desire)、需求(need)、期待(want)等不同类别。
-
根据是否是本能,可以分为先天需求(本能直觉)和后天需求(通过不断触发和强化形成的模式)。
-
根据决策依据,可以分为感性需求、理性需求(考虑长期价值)。
-
按照「层次性」的特点,需求也被各路大神划分为不同层次,比如马斯洛的五个层次、幸福的三类需求(自主、胜任、归属)。
需求和大量的关键原理产生强关系。比如习惯,就是人在不断满足渴求时形成的惯性反应;比如说动机,正是有了需求,才有了动机,而商家也会按照需求和动机的原理,设计错觉来调动你的动机进行消费;比如说决策,我们之所以按照某种方式决策,就是因为内心对某一个事物有所需求。
我们来看一个和幸福有关的三大需求吧:自主、胜任、归属,来详细看一下需求和成长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自主性,主要指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自发的,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这里的需求可以细分为:身体健康、精力重组、自己把握时间和空间、可以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梦想可以去实现、拥有能力解决自己的混乱和冲突状态。所谓胜任感,指人们对行为或行动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该活动,这里的需求可以细分为:持续积累知识、扩张认知边界、提升技能产出成果、创业成功、完成大型项目、解决复杂问题、获得专业成就、职务提升、收益增长、物质满足、影响力提升。所谓归属感,是指人们希望自己和他人有关联,希望在意他人,也能得到他人在意的感受,这里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从家庭、导师、团队、朋友、同侪获得关爱、理解和支持,体验到归属感。(本段内容主要源自阳志平老师《幸福的来源》)
想想看,你自己想要的,是不是也被包含在上述需求列表之中呢?那么,成长和需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来给出结论:
你想想看实际中是不是这样的呢?如果你希望自己身体状态变好,就通过调整运动观、作息观、饮食观,不断提升自己调整身体状态的能力,最后实现了目标、满足了需求,是不是就成长了呢?如果你希望升职加薪,就通过提升关键能力,满足组织需求,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是不是就成长了呢?如果你觉得家庭里因为孩子的到来,大家总是因为教育理念冲突,于是你就不断学习科学养育的方法,最后将大家协调一致,是不是就成长了呢?如果你希望带领组织发展,开创行业先河,然后解决产品、模式、放大等多个问题,最终成为领军任务,是不是就成长了呢?
所以,有的时候,成长很简单:你只要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做到,再不断往复这个过程就足够了。
3.2 原理角度:成长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假设
你知不知道光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本质上是一种震动,只不过震动的波长恰好处于 380nm-780nm 之间,而恰好,这种震动可以被身体的某一个器官所捕获,然后引发生物电促使大脑产生光、颜色、明亮度等不同感受。看这个逻辑:
某个真实 ——> 震动 ——> 捕捉器官 ——> 电流 ——> 感受
我们眼见为实的那些七彩斑斓,实际上只是捕捉器官将震动转换成电流,然后形成的错觉而已,那震动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
眼睛是这样,耳朵也是一样,耳朵可以捕获频率为 20Hz-20000Hz 的震动,然后将其转换成声调不同的声音,然后获得对其的感受。所以,声音也是被我们的某种捕捉器官扭曲后的错觉。那震动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
根据上述的实例,我会形成一个假设的结论:没有真实的「世界」,只有透过透镜看到的「世界'」
透镜隐喻透镜是一个隐喻,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这个透镜很干净,没有扭曲,真实世界透过它所呈现的像就更像真实的样子,而如果假设出问题,也就是透镜出问题了,那么你看世界就很难准确,问题也会屡屡发生。想想看,如果你假设明天股市会涨 5%,然后明天真的涨了 5%,你会怎么想?第二天你假设它会涨 3%,它也真的完成了 3%,你又会怎么想?但是,如果你「假设」明天股市涨 500%(我国涨幅上限为 10%),那第二天一定无法实现,这个时候你的情绪就会出现。
看,假设多么重要!如果假设更全面/正确,那么结果就会像预期一样出现,反之,如果假设片面/错误,那么,自己想要的就总是无法实现,就会导致失望、挫败等各种情绪波动。所以,站在原理的角度而言,持续优化假设才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形成若干富有价值的推论,例如:
-
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理论,因为那是经过验证的假设;
-
为什么「原则 > 方法 > 实例」,因为原则是经过验证的假设;
-
对于成长而言有四件最重要的事情:解释系统、决策系统、假设体系、反思;
-
拥有一个好的假设体系是有效解释和决策的重要前提;
-
优化假设的最佳方式就是:目标制定 + 反思;
-
个人假设包含着身份、愿景、信念、原则、价值等;
-
如果你有负面情绪了,一定是假设出问题了;
-
如果你遇到了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至少假设出问题了;
-
不要只是在主观世界努力,因为只有经过客观世界验证的假设才有价值;
-
要多训练 GC 分析,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对假设的主客观验证的最佳工具。
这里只是快速列写了一些重要的要点,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假设体系的价值和它的重要性,毕竟是原理层面的,未来谈到的所有层面中的应用都会涉及,希望读者朋友一定要留意「假设」这个概念。另外,越早开始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假设,越是容易实现持续高效能成长。
结合「变化的必然性」和「成长的必要性」这两大原理,可以形成这样的推论:
-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一定会产生行动,即便是睡觉、放空、做白日梦,也是一种行动;
-
任何行动都是由决策系统产生,决策系统又被解释系统所影响,而解释和决策都被假设体系所决定。
形成推论为:要尽可能对假设体系保持高水平的觉察,才能保证每个时间内所形成的行为的有效性。等到下个部分,你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行为的有效性对于成长来说是多么重要。
3.3 本质角度:成长是价值变化的过程
我们听到「成长」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是变得更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差了呢?一定是前者吧,成长应该是越来越「好」才对啊。
可是这个「好」是由谁来决定的呢?比如说:我要写文章就写强逻辑性的长文,我觉得这要比有些短命的营销文要好,但是,写营销文的人不见得这么想;我觉得要引领他人持续高效能成长这件事很好,但是,搞商业的人可能不一定这么认为;我觉得在深夜利用安静的时间去整理思维、去书写很好,但是那些保健养生的人,估计就看不上我的想法。
那么,好不好究竟靠谁来判断呢?答案是自己的价值观。当自己认定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投入去做,价值才能被积累,才有可能认为未来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可以形成这样的一条推论:
成长,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而这个价值,要被你认可才行。
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 GROW 模型,表达的是同样的理念。它由四个要素构成的:
-
Reality:现状,你现在在哪里?也就是成长定义中的“价值现状”;
-
Goal:目标,你要去往哪里?也就是成长定义中的“价值目标”;
-
Option:选项/策略/思路,你要怎么去那里?也就是成长过程的思考;
-
Will:行动,你要开始做什么?也就是具体成长的行动。
站在成长的本质定义可以发现 4 个重点:澄清现状、明确目标、形成思路、落实行动,为了确保重点实现,以支持更好的成长,我有以下建议(具体内容在未来的文章体系中书写):
-
澄清现状:建议逐一获得以下能力:觉察能力、模式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反思能力、综合能力、全局及定位能力,以获得对自己更加客观化的认识。
-
明确目标:这个部分其实是最难的,因为你的价值观决定着价值选择,很多时候你选择了自认为有价值的方向,但是实际证明,它并没有那么多价值,所以,这就涉及到价值空间选择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克服人性的 bug,人性都是先本能、再兴趣、最后考虑有用,但是实际上,选择价值空间,首先要选择的是有用(自己觉得有用、社会也觉得有用才真有用),这需要理性和勇气。
-
形成思路:思路决定着效率,同样的事情选择不同的策略,有的策略效率就是要明显高于其他的,如果只是喊着努力、坚持,那就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勤奋。而低水平的勤奋很容易让自己感动,陷入无法自拔的低效之中。
-
落实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会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外部干扰、事物发展阶段、个人认知&能力和状态、遇挫调整能力等,都是需要不断优化的(不断优化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
成长是价值变化的过程,是一生的修行,所以,我会给自己一个身份的界定:终身成长者。关于本部分的更多内容,我已经在《价值思维》中书写过了,你可以移步前往深入了解成长和价值的关系。
3.4 关于成长的总结
在第三部分中,我对成长进行了定义,可以应对不同伙伴的需求:
-
对于只想成长的人:你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需求就好了;
-
对于想要弄清原理的人:你需要去不断优化自己的假设;
-
对于想要获得成就的人:你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
必须要记住自己的选择,然后根据这种成长方式的原理、方法去行动。举个例子来看,如果你是靠实现需求来让自己成长的,那就要弄清楚需求结构,也要说明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思考如何实现这种需求。之后,结合后文提供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到更远。
已经完成的内容部分目前,最下面的三层已经简单介绍完成,原理部分已经结束,下面进入方法层面。
附. 总结
原本,准备将本文的全部内容整体发布,但是由于后半部分还没有完成,并且工作较多,我就等到下个周发布吧。
由于前半部分写的是原理,可能理解起来很有困难,但是,我还是想尝试着帮你去进行打通的操作,请你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看完今天的内容,对你触动最大的三个点是什么?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呢?如果你愿意的话,请尝试回答你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快速成长的?你的方法是什么?你有哪些思想支撑?这些问题是下一篇的重点,希望你提前思考,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下半部分内容。
ChangeLog
-
2018-03-28 发布文章第 3 部分内容 by 易仁永澄
-
2018-03-27 发布文章第 1-2 部分 by 易仁永澄
-
本文 PDF 文档将在全文更新完成后集中发布
-
本文骄傲地使用 MarkEditor 进行一键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