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关于成长与守护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某信公主号“星思考”,文责自负。
人们经常用树来表达生命和成长,树从幼苗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就如同人从稚嫩走向成熟,可是任何成长都离不开守护。
书中开头就写了那棵“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的“天堂树”,这种生长就代表了成长。书的末尾处又提到了那棵“天堂树”,可此时的那棵树已被砍倒,不过让人惊奇的是树并没死。“一棵新树从树桩上长了出来”,继续生长,而这种继续生长却代表了守护。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作者贝蒂·史密斯近乎自传的一部小说,小说里详细地讲述了主人公弗朗茜的成长历程,以及她身边那些善良人对她的付出和守护。故事虽然截止于弗朗茜18岁,可是这本书带给人们的影响却从未停歇。这本书篇幅较长,我把它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成长,第二部分是守护。
一、关于成长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凯蒂因为喜欢听约翰尼唱歌、看他跳舞而嫁给他。可是爱情与婚姻是不同的,婚姻代表了责任。可约翰尼正是一个不适合婚姻的人,弗朗茜还未出生时,或许是被期待的。可是她的出生打破了凯蒂和约翰尼的生活,因为凯蒂的生产,约翰尼丢掉了学校的工作。而这时的凯蒂才意识到了约翰尼是靠不住的,这种境地下出生的弗朗茜可以说是不幸的。
弗朗茜从小就是一个孤独的小孩,因为总是没人和她玩,所以她经常和想象中的 朋友玩,可是每当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玩伴时她依然会感到伤心。
或许正是因为幼时的这种孤独,弗朗茜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让她对待困苦的生活也没那么艰难了。
为了和弟弟尼利一起上学,弗朗茜推迟了一年入学。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因为贫穷,弗朗茜受到了许多不公的对待。来自同学的欺凌,来自老师的无视。这让她困惑不解,她不明白为何在这宣扬民主的国家里,人被划分了等级。虽然在茜茜的帮助下,弗朗茜度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可是在老师没有收到节日礼物后,又恢复了常态。可此刻的弗朗茜却已经看透了本质,已经不再关注于那些区别对待了。
校园生活虽不是弗朗茜最初期待的那样,可也给了她一定的安全感,让她感觉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而莫顿先生和伯思斯通小姐的存在也让弗朗茜明白,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趋炎附势。虽然她也期待所有的老师都能和蔼友善,不过她也明白“没有污浊泥泞的河水,就无法衬托太阳闪耀的光辉”。
当一个人无法融入某个团体后,就会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属于弗朗茜的慰藉是阅读,阅读让她不再孤独。她开始和书籍交朋友,和数字玩游戏。每一本书,每一道题,都让弗朗茜感到快乐。
某一个星期六,外出闲逛的弗朗茜发现了一个陌生的社区。社区里有所古老的小学校,那里的环境瞬间吸引了弗朗茜,她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上那所学校。弗朗茜不敢和凯蒂开口,她向约翰尼发出了求助,约翰尼没有辜负弗朗茜的期许,虽然过程有些难以启齿但是她成功地入学了那所学校。新学校很好,在那里,她遇到了和蔼可亲的詹森先生,在他的锅炉房里,弗朗茜第一次看到了平等。转学很好,这让弗朗茜看到了其他世界。
贫穷和饥饿让弗朗茜有了第一次撒谎,吃着用谎言换来的馅饼,弗朗茜味同嚼蜡,我想这是她的自尊心作祟。但是老师并没有因此责备她,反而还教她怎么区分事实和想象,这也让10岁弗朗茜开始了她的写作之旅。
再一次地撒谎弗朗茜得到了一个娃娃,她清楚自己为了娃娃放弃自尊,可是她也感受到了有娃娃的快乐。可当她听到凯蒂告诉她名字里有“玛丽”二字时,她的谎言成真了。可是内心的煎熬也让她决定了以后再也不会撒谎。
弗朗茜11岁到12岁之间,发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事,约翰尼是用“成长病”来形容这种变化的,书中是这样描写成长的,“成长是件破坏性很强的事情,它拆穿了饥饿时家里人玩的游戏”。成长颠覆了弗朗茜的许多认知,她变得爱思考了,开始关注现实,讲究逻辑,不再一味地幻想。
弗朗茜13岁时发生了许多事情,这一年她从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少女,这一年约翰尼开始频繁地“生病”,这一年诺兰家的生活更加艰难了,也是这一年弗朗茜对“性”产生了好奇。
持续一年的困难生活并没有在来年得到好转,甚至更糟糕,圣诞节后不久,因为频繁“生病”,约翰尼去世了。父亲的离世对弗朗茜打击巨大,可是面对怀孕的母亲,弗朗茜不得不成长。在困苦生活中,他们终于迎来了弗朗茜和尼利的“坚信礼”。“坚信礼”后弗朗茜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作,因为怀念父亲,她写了许多约翰尼的故事,可是她的英语老师加思德小姐全给了“c”,她觉弗朗茜写的都是“污秽”。正是因为这位加思德小姐,弗朗茜更加坚信自己,她懂得人间疾苦,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她烧掉了自己写下的那些华而不实,保存下了加恩德小姐口中的“污秽”。
为了生活毕业后的弗朗茜和尼利开始工作了,工作的这段时间弗朗茜学到了许多,虽然她也曾因为上学和凯蒂发生了争执,也曾一度觉得自己再也上不大学了,可是她对学习的热情总是不减。她开始了她的暑期大学,在那里弗朗茜遇到了本杰明,本杰明是一个自控能力极强的人,他把人生规划得井井有条。虽然他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弗朗茜的喜欢,可也言明了没有时间陪伴。
这是弗朗茜第一次喜欢一个人,她每天都在期待本杰明的来信。可惜来信没有等到,她却遇到了一场骗局。利·莱吕恩出现的时机刚刚好,孤单的弗朗茜以为自己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陪伴自己到永远的人,可那只是利,莱吕恩从军前的一场邂逅。
弗朗茜没来得及伤感就得知了凯蒂准备再婚的消息,再婚对象是她熟悉的麦克沙思先生。虽然对弗朗茜和尼利来说约翰尼不可替代,但他们也没有反对,妹妹劳丽的改姓,他们也欣然同意。他们庆幸劳丽不会过苦子,也为她不能体会他们曾经的快乐而伤感,一句“可怜的劳丽”抹掉了姐弟俩过去经历的所有苦难。
最后的最后,弗朗茜去了她曾去过的所有地方,地方没有变,只是她已经不一样了。她和过去的自己告了别,去奔赴属于她的未来。
二、对于守护
为什么我会以守护为题,而不是爱,因为我觉得爱固然重要,但是责任也很重要,而爱与责任的结合,为弗朗茜提供了最全面的守护。
17岁就初为人母的凯蒂,对于孩子她没有喜悦,更多的是惶恐不安。她爱约翰尼,约翰尼也爱她。但是爱不能当饭吃,面对丈夫的失业与嗷嗷待哺的弗朗茜,凯蒂坚强地扛起了她母亲的身份。看着病弱的弗朗茜,凯蒂没有一刻想过放弃,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呢!
渐渐长大的弗朗茜能感觉到母亲爱尼利胜过爱自己,凯蒂对此也没有否认。但是就物质生活上,凯蒂从没有偏心。从凯蒂允许弗朗茜倒掉咖啡就能看出来,凯蒂一直都在为弗朗茜的精神富足竭尽全力。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邻居弗洛茜,书中对弗洛茜的衣服进行了着重的描写。弗朗茜也喜欢漂亮的衣裙,可是她没有对弗洛茜那一衣柜的衣服有一丝羡慕,反而感到了不安,作者用弗洛茜作对比,来展现弗朗茜的幸运。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人的守护,凯蒂每个星期六准备的丰富晚餐。约翰尼每次回家称呼的“小天后”,来自茜茜的各种节礼与书籍,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让弗朗茜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外婆玛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她没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她却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圣人”,她传授给凯蒂的知识对弗朗茜影响甚多。
父亲的存在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即使他酗酒且胆小无能,但只要他的心里有家人,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保护。因为恶性事的发生,约翰尼向朋友借了枪,即使他知道这是不合法的,但他依然这么做了。因为他要保护他的“小天后”。而凯蒂的勇敢更是值得称赞。开枪的时候,她也很害怕,她的颤抖,她的奔跑都在彰显着她母性的光辉。也是因为约翰尼和凯蒂的存在,让弗朗茜没有受到肉体以及精神上的伤害。
如果说凯蒂让弗朗茜修改日记中有关醉酒的字眼是自欺欺人,那么她恳求医生更改约翰尼的死亡原因完全是为了孩子,她了解自己的孩子,她知道弗朗茜有多爱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有一个酗酒过量而死的父亲,她知道幻想破灭是什么感觉,她不能让她的孩子也经历这种感受。
生孩子很痛,很狼狈,可即使处在这种情况下,凯蒂依旧记得把孩子支出去,只为不让孩子看到那血腥的一幕。
毕业礼上的那束花和明信片上的留言是约翰尼留给他“小天后”最后的爱,不管是早有预料,或仅仅是提前准备的惊喜,都能看出来约翰尼对弗朗茜的爱护。
面对两个孩子的高中学费时,凯蒂的内心是很挣扎。她的独断地让尼利先上学,都是她身为母亲的考虑。她想让两个孩子都好,都可以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就从她毫不犹豫取钱给弗朗茜交学费时,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她不是偏心,她只是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凯蒂一直用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弗朗茜,她果断地答应了麦克沙恩先生的求婚。她不卑不亢地表达了自己价值观,她走的每一步都是问心无愧又勇往直前的。被她养大的弗朗茜也同样是这样的,她和凯蒂很像,不认命,不随波逐流,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尾声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凯蒂的内心独白,“尽管你愿意牺牲生命,来换取他们平安无事,却无法预料,也许某一天,阳光明媚,他们毫无戒备地走出家门,不幸竟然不期而至。作为父母,你就算拼了老命,也完全无能为力。”这一段话表达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是在写成长与守护的碰撞。当孩子成长到某种程度,父母的守护已全然无效。虽然父母会感到无能为力,可是他们也会庆幸孩子终于长大。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守护者,也会为自己的孩子们遮风挡雨。这种传承永不断,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