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打卡(第190天)
辽阔山野,漫天星空,琐碎杂事,稀松日常,勾勒出无数人神往的美丽北疆生活。
它的原著作者李娟曾说: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但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李娟对阿勒泰表达的深深眷恋,总是让人恍惚。
让人忘记阿勒泰壮美广阔的背面其实也有来自大自然窒息的压迫感,它同时有并不算宜居的客观环境,和躲不开的具体生活困难。
可是李娟,不管境遇是糟心还是快活,她的文字始终雀跃,永远像草原上奔腾的小马。
或许她无意中揭示了一种生活智慧:
你永远可以在乏善可陈的日常里,寻找闪烁的微光。
李娟一家是生活在阿勒泰的汉族人。
李娟,妈妈和外婆,靠在村庄里开小卖部和做缝纫活为生。
开小卖部能谋生,生活却拮据。
心思活络的妈妈决定跟着转场的牧民到牧场上去经营店铺,因为牧民更有钱,赚钱更快。
三个女人跟着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
牧场之所以更赚钱,必然是因为比起村庄,生活起居更不方便,物资更加匮乏,且人烟稀少。
说穿了,就是去更艰苦的环境中赚血汗钱。
但即便是做好了吃苦准备,困难也超乎李娟一家的想象:
当他们舟车劳顿到达牧场,天下起了雨。
等她们手忙脚乱把货卸在湿答答的沼泽地里,司机就驾车匆匆离去,三人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里,以天为盖地为庐。
好不容易翻出了一块棚布来遮挡暴露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妈妈准备做饭却找不到火柴,又只好掀开刚搭好的棚布到堆积的物资里找火柴。
找到火柴了,又找不到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气也冷极了,下完雨又下冰雹,最后干脆下了起雪。天黑透了,柴火也找不到。
来到牧场的第一天在狼狈和极限拉扯中结束。而这样的狼狈和极限拉扯,还会贯穿接下去在牧场的每一天。
过了几天,李娟和妈妈终于东拼西凑搭起了仅供栖身的小棚。牧场随即送上一份厚礼:“连续两月天天下雨,雨停了又开始刮狂风”。
三个人只能在不是日常漏水就是屋顶直接被风掀走的帐篷里生活。
更可恶的是,那一年因为正好举行七年一度的大型弹唱会,来牧场的生意人和牧民很少,生意也不好,钱也没怎么赚着。
总之,能想象的和不能想象的绝望,都经历了。
但日子总是要过,最不值一提却最百爪挠心的的困难是:帐篷永远四处漏雨。
因为没有足够的容器来接雨,只能另想办法。
最后,她们用绳子把一只只零碎的塑料袋挂在顶棚上,哪里漏水就挂一个。
等这只袋子里的水都装满溢出,在溢出的地方之下又挂上一个塑料袋,就这样循环着最终把水引到帐篷外。
乍一看,小棚里四处是错落有致的瀑布,十分有趣还实用。
李娟对这个创意满意极了,不断列举出各种相对用脸盆接水的优势,令人捧腹。
当然这样的“专利”也有bug,比如进店的客人如果正好站在某个马上就要溢出来或爆掉的水袋下,就会随机收获一场酣畅淋漓的“洗礼”。
这样恶劣的环境,她却永远是诙谐轻松的,好像故意藐视困难,又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困难。
因为她总有各种“小聪明”来打倒困难。
另一次,她乘坐四处漏风的破旧小客车,外面冰天雪地的,被分配坐在汽车引擎盖上,又颠又冷,人都要失去意识了。
哪知道下一站等待上车的乘客里有一群小朋友,她一把抱过其中最敦实最胖的小男孩,把他放自己腿上坐好抡紧——
“沉甸甸的温暖严严实实罩了上来”!
又一次出其不意地跟严寒握手言和。
她的智慧,在于每次与看似没有尽头的困难搏斗时,总能抓住手边一切能利用的,步步为营,最后勉强打个平手。
哪怕只是不断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呢?串起来就足够淌过生活的河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