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画家曾庆贤先生
本文作者:郑克彦 女,笔名颜克,字青允,号葵山居主人。加拿大华人志愿服务中心线描疗愈公益课教师。美丽中国美丽河南建设先进个人。舞钢市妖妖之陶艺术馆馆长。2014年国家外派教师赴菲律宾碧瑶爱国中学任教一年,并出版中英文对照诗歌,散文作品集《碧瑶 碧瑶》。小说诗歌散文略有涉猎。
~~~~~~~~~~
大暑刚过,近日多地高温,天气热的有些不太正常,让人深感烦闷。比这天气更加烦闷的,是舞钢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今日全城静默第七天,往日我引以为傲的山水小城,此刻只能看着手机屏幕来回忆她的美景。无聊的打开朋友圈,看到书画家曾庆贤刚作的《荷荫消夏》图,四尺水墨,大象无形,春云秋水,于厦门钧山堂。我忽而心生凉意,看着画家的作品,我也想像画中的小男孩一样,跳进池塘摸鱼,在荷叶的遮蔽下,翘着二郎腿躺在小船上,任凭它随波逐流,小鸟欢快的唱着歌,点点花瓣飘在水面,鱼儿与它嬉戏,还要躲着鱼鹰的偷袭,真是悠哉乐哉啊!
《荷荫消夏》~曾庆贤画作
当失去自由的时候,才觉得平日里的自由是何等珍贵。还好是被困在我的葵山居画室,没有社交的日子,我可以静心的做陶,画画,写作了,我跟家人说就当闭关修炼。每天的必修课除了做核酸就是在院子里浇花喂鱼,看我的大缸里养的荷花和睡莲。荷叶撑起来,像小伞一般,鱼儿也会在伞下啄睡莲的叶子。又有一片荷叶露出尖尖角,第二天张开了小伞,然后开始奋力的向上生长。这一朵荷花还在盛放,那一朵又露出一个小小的花苞。还有我种的蔬菜,西红柿和其他的花花草草日子,回到屋里,喝茶画画,倒也清静。回想起我与曾庆贤的初相识,已经过去快10年了,那次是舞钢画家苗轲嘉老师带着他到我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陶艺教室拜访我。后来又一起去苗老师的画室,他第一次为我画了一幅的肖像,我特别喜欢,还在我的画室收藏着。那次被震撼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人品,曾老师是残疾人,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我们常用来写字画画的整个右手臂,然后才开始用左手写字画画,这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能换来今天的成绩。曾老师的画如其人,低调,谦卑。那日,我正好穿了一件蓝色格子旗袍,入了曾老师的画儿,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画中女子,依窗而坐,在青花瓷的博古架旁对月沉思。寥寥几笔的写意人物,被众人拍手叫好,把模特的内涵和气质都藏于画中。我仿佛觉得那不是我,那是我的前世。那个时候我的小儿子才两岁多,还是有些闹人,曾老师用一个手臂把他抱起,逗儿子玩,教他画画,儿子也就在苗老师的画案上,拿着曾老师的毛笔,有模有样的学着曾老师用毛笔涂鸦,曾老师耐心的教他,跟我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儿子画的比他好,真的是特别谦虚。
~曾庆贤在为朋友现场作画
这10年间,我们又见过一次,曾老师与一花鸟画家过舞钢,拜访了几位老友。那些日子,我正在做陶瓷,曾老师和朋友还在我的陶瓷作品上留下了他们的笔墨,烧制出的作品还陈列在我工作室的展台上。后来看到曾老师在景德镇画的瓷板画,与在纸上的味道截然不同,也许瓷上作画更能把曾老师的作品带向世界,永世留存。看曾老师作品,无论画人,写景或者书法都有他独特的味道与洒脱,这是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磨难,而内心又是如此的坚定和美好,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他画里的人物多是一人,或泛舟,或抚琴,或吟诗,或品茶,或是对月独饮,画面无限的宁静,孤独中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曾老师发过一条朋友圈:“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昨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看见万家灯火之外的凄凉与悲愤,何以平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知识分子,此际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家国忧患的无为,远离江湖的无奈和不能惩恶的痛心!”我仿佛看到他如他画中的人,坐在济南小清河边,对月独饮,心中是国,亦为大家!
曾老师不仅书画好,文笔也好,我常在朋友圈儿欣赏他的诗文佳作,还有作为山东残联的理事积极的奔走,为残疾人办事,也见他还常与各地的曾氏宗亲进行一些联谊活动。去大学讲学,到各地写生。后又出任厦门远东美术馆馆长,办画展,做培训,甚至把中国书画带向世界。曾老师的的足迹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大江南北。用他独特的左手,用他与众不同的书画风格,记录着他眼里的风景。艺术家留给世界的,一定是超越时空的作品。然曾老师还觉笔力不逮,未能得祖国山河之十分之一意趣!
曾老师说他喜欢在黄昏的石阶上躺平,这时候,与天空对视,感受叶子与微风的细语,听孩童的嬉闹,看叶阴的脉络,以及远天归鸟匆匆掠过的身影。我想他也会想家吧,去年他曾说过,故乡的小院,有母亲栽种的一片葱绿,装点夏日之梦。他从省城带回去一盆无花果,妻子说在城里的阳台上它根本就不长。他的朋友帮他把无花果栽到院里,浇了两桶水。但愿它能在自然的阳光风雨里一点点长大。曾老师对书画的耕耘与浇灌,何尝不是像那棵无花果,经历了人间烟火的历炼,无需开花,定能结果。
前些日子曾老师路过开封,稍作停留,本来想来舞钢见见老朋友,因为时间紧张直接去了厦门,还邀请我和家人去领略厦门风光,无奈生活琐事没能前往,此刻是想去也去不了了,我只能想象着厦门的风吹过鼓浪屿的大街小巷,期待疫情结束,我相信有一天我一定能在鼓浪屿的小石板小巷留下我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