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看修养
老师,请给我盛一碗汤!”
“谢谢老师!”
“哎,让开,让我先来,给我一碗!”
每天中午教室里都会有这样的场面。这学期学校实施了营养餐计划,班上不少学生有需要,中午就在学校用餐,而老师则轮流在这值班。今天中午,正好又是我值班。
我比较喜欢亲自动手给学生们盛稀饭,一来怕他们一手拿碗一手拿长勺,容易洒到外面,二来我可以回味上学时当值日生的感觉,很亲切。
一段时间下来,我有个有趣的发现:那个吃的慢条斯理,每次都是最后吃完的,要么是个胖乎乎的慢性子,要么是个精瘦精瘦的挑食者;那个拿着勺子满屋跑,嘴里叭叭不停说的,一定是班上的小能豆、调皮蛋;而那些有序拿饭,知道跟老师道谢,安静吃完后还收拾得干净利索的,一般都是那些各方面都比较省心的孩子。
我一直认为,餐桌上吃饭这种简单的行为,呈现着多种态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相优雅,有些人喜吃独食,有些人喜欢分享,有些人不顾礼节,有些人处处周全......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描写食物的文章中说到:“人总是选着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而我认为,这种人格,就是教养。
经常听母亲讲起我小时的一件事。父亲爱喝酒,有一天请同村的几位叔叔伯伯来家小聚。我早早搬好凳子坐在桌前,年长的三伯入座后看了我一眼,跟母亲说:“小孩子吃饭哪能上桌啊。”当时窘的母亲满脸通红,赶紧把我拉走。从此,好长时间家里有人来吃饭我都不愿上桌。开明的父母对于小孩要不要上桌倒是不讲究,他们教给我更多的则是一些待客礼仪之道,比如要等客人入座才可以落座,吃饭要适量,不可以当桌打饱嗝、打喷嚏,餐桌要照顾客人,不能以自己为主,不能大声说笑,不能手拿筷子乱扒拉等等。确实,撇开那些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情理的规矩不说,这些最基本的餐桌礼仪还是需要具备的。
有人说男人婚前对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婚后对老婆的态度。此话虽有些极端,但我们仍会听到有因相亲吃过一顿饭后没有下文的例子。饭桌见人品,你的态度反映的是礼貌、是修养、是情商。基本上一顿饭下来,人品也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出去聚餐有时会见到这样的场面:一盘菜上来,一下转到自己面前,由着自己和孩子先吃,丝毫不顾及别人。这样的做法孩子会养成好的习惯吗?以后会一直有人先照顾他吗?相反,好多家长教育孩子是从自己的言传身教开始的。在家里吃饭,先照顾老人,孩子知道了要敬老爱老,长大自然会先想到父母;到外面吃饭,请别人先吃,孩子学会了谦让、分享,日后不至于养成自私的毛病,时间一长,个人修养也就逐渐形成。就像我那些已经五年级的学生,从他们身上依稀可以看见家庭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孩子能有序排队,接过老师递过来的饭碗会说“谢谢,”而一些孩子会趁机插队,一身不吭转身就走。
中国的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得以继承,这也成为体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的重要方面。我想我有责任教给学生最起码的餐桌礼仪,不是不合情理的硬性约束,而是有选择的礼仪传承,愿他们将华夏五千年文明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