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华应龙

2023-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桂齐芳1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作品,推荐书目共有两本:其一,华应龙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其二,华应龙课堂实录《我这样教数学》。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不太喜欢华老师,隐隐约约的印象当中,总觉得他的个头矮小(事实上他的身高有一米七八,体重一百六十多斤,至少算是中等身材了)。相貌也是平淡无奇,因为对于外表的否定,阻止了我对他进一步了解的步伐,偶然的机会看过他两节教学实录,一节是《圆的认识》,另一节竟然忘记了是什么课。就听的这两节课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普通话讲得不够好,我叫华应龙(nong),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nong),这就又为他减分不少,导致了课也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这也许就是我之前对他全部的认知了。

        但是如今当我认认真真读完他的作品后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不喜欢而只是因为不够了解,对他知之甚少,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何谈是不是喜欢呢。

        2022年的双11前夕,打开淘宝我就想着买几本书看看,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当我输入小学、数学等关键字搜索后就发现了《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初见这个书名,着实吓了我一跳,是谁这么张扬跋扈,敢这样定位自己,古往今来多少数学大家也没敢说自己就是数学的呀?看到作者华应龙时我还是难以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与眼前的这本书相匹配,总觉得过于张扬,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买下来这本书,因为组合销售能便宜几块钱就顺带买了另一本《我这样教数学》。

        先看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用时五天整,后看的《我这样教学数学》用时六天整。两本书的内容都不算少,加上序接近六百页,然而前前后后只用了11天,这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书了。不得不说书中有种强烈的引力吸引着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谈不上废寝忘食吧,但至少算得上是爱不释手了。综合这两本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贫困不幸的家庭处境,造就了华老师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坚毅品质。少年时期的他,父亲生病去世,生活十分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经历了同龄人都没有经历的苦痛,冒着大雨一个人挑着行李去上学,泪水、雨水、汗水交织在脸颊上,脚底磨出血水,这是他当年的真实写照。正是经历了这些常人没有过的苦痛和艰辛,所以他拥有了超人的毅力和坚韧。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他孜孜不倦地不断探索前进。

        第二:书中群英荟萃,众星云集,各专家如众星捧月般将华老师托举。

        为《我就是数学》写序一的是李烈(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她是华老师的伯乐,是她发现了华老师并将他挖到了北京实验二小,自此华老师的人生更加精彩。本书中李烈校长除了写序,还有评课,还有华老师的生活感悟中《伟大的女性带我们飞翔》是专门为李烈校长所写,通过不同角度的笔端,我们意外收获了这位特级教师的形象。

        写序二的是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显然这已经跳出了小学数学界别。写序三的是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写序四的是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本的序也是蔚为壮观,这些名家在写序时也有种潜意识中的对比吧,一下子找这么多人来写,就自然而然形成对比。因此,大家写得都是十分地细腻用心。

        在评课中也是吴正宪、孙晓天、陈今晨、刘加霞……特级教师、大学教授比比皆是。很明显,优秀的华老师的身边全是优秀的人,就像滚雪球一样,优秀的人跻身于优秀的群,优秀的群催生了更优秀的人。因此,若你是千里马,需要有赏识你的伯乐,你需要伯乐为你提供展示的平台获得展示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三:痴迷于数学教学研究,立足于学生认知,用心追逐数学本质。出自华老师的每堂课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通过课前慎思,我们就可感受到他对课的执着,常常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走着、坐着甚至睡着也不住地去想、去推演、去研究自己的课,可谓是与数学浑然一体,享受着备课、上课的乐趣。

        华老师博览群书,专业书籍那自然不必多说,因此对数学文化挖掘十分深入,从本质上让学生弄得透彻、明白,像数学家那样去做数学,研究数学。为了讲神奇的莫比乌斯塞一课,他翻阅了二十多本专业书籍,这是何等宝贵的求是、求真精神,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首先等拥有一桶水。华老师的课不求面面俱到,不贪多,但求深刻、但求理解、有趣,但求人人皆可为尧舜。

        第四:语言丰富,评价及时、善于鼓励表扬。华老师提出教师要给自己留一双眼睛,也就是要反观自己的课,通过听自己的课反思自己的不足。多少年如一日,录音机换了好几台,就是这样的执着精神锤炼出了自己精炼,精准的语言。他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不光是专业书籍,中外名家名著他都深有研究,因此他会将名言名句恰到好处地信手拈来,他的文章里也是引经据典,几乎每页都能与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等对话,读来就像是误入了素材积累书籍。

        边品味华老师的书,边在书的扉页上记录下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亦或是句子。比如:

        要及时下课。

        平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让自己天空常蓝,让他人的内心温暖。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教师不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学生的情感和爱心。

      越是后进的学生,越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愈疑难杂症患者时提高的一样。

      你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你就能够得到一切你想要的。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当某个观点萌发出来时候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否则可能就是昙花一样稍纵即逝。

    华老师写到,我就是数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是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呀!

      最后,我也写下了一句,我要多写随笔呀,以便以后出书时有料可加。当然就像华老师所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