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

我为什么喜欢《林肯公园》

2017-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Alim7
Linkinpark

2017年5月19日,林肯公园终于发布了第七张录音室专辑《one more light》,依旧由乐队主唱之一的麦克信田担任制作人,整张专辑收录了十首歌。对于这张专辑我个人认为是他们变化最大的一次,也有人觉得这不在是当初那个林肯公园了,毕竟早期是以新金属、混合金属等风格出道,到后来慢慢转变成流行摇滚到现在,以至于这张刚出来时听第一遍还会有些不习惯,当然我渐渐的感受到这种改变更多的来自于沉淀,其实对于林肯公园的老乐迷来说这是一张需要静下来沉下来听的专辑,也许我算不上是一个狂热粉,但是从2004年开始接触他们的音乐一直到现在,13年的“资历”也算得上是一个老乐迷了……

One more light

记得那是2004年的暑假,那会儿还在上初二,对我而言那年夏天格外的难忘并记忆犹新。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当我兴致盎然地吃着绿豆冰棍儿捧着一本《游戏王》合订本儿看的津津有味儿时,在乌鲁木齐上高中放假回来的老姐将一样东西摆到我眼前,我非常不耐烦地看了她一眼,因为我及其讨厌在我看漫画时有人这样打扰我,但是她却两眼放光,将那个东西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为了让她不再烦我,我仔细地看了看她手中的东西,那是一张DVD碟,封面用红色的哥特字体写着linkinpark几个字,而下面同样用红色字写着副标题live in Texas,我不解地看着她,她却说“快看这个!快看这个!林肯公园演唱会”“林肯公园?唱撒的?”我问到,“唱摇滚的,非常棒!里面还有你最喜欢的说唱,而且他们的歌儿里没脏话”听完这话我就有些纳闷儿了,说唱和摇滚?而且没有脏话,我印象中摇滚乐不就是穿着黑皮衣,留着莫西干或者鸡冠头,挂着或戴着各种骷髅银饰,脚踩黑色Converse all star 或者黑皮靴,弹着嘈杂的重低音嘶吼么,而且印象中摇滚乐里的f**k才会比较多吧,(在当时我那有限的见识中摇滚乐确实是给我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当时我甚至不知道从小听的MJ其实也有玩儿摇滚乐…)于是怀着及其好奇的心态我接过了老姐手中的DVD碟,拿出碟片放进了机子里,随着一阵躁动的现场人群声画面里开始陆续的出现几个人,我猜这应该就是乐队成员了,其中还有一个亚洲面孔,“这乐队还有中国人?”我问,老姐笑着说“他是韩裔,是乐队的DJ手,叫Mr.han”DJ手?一个带DJ手的摇滚乐队??这更加引起了我的好奇,随后老姐又说“乐队主唱之一还是美日混血”我心想这乐队还蛮“国际化”么。当画面中的乐队成员准备完毕后,老姐开始给我介绍,鼓手Rob、贝斯手Phoenix、吉他手brad。而当他们登台那一刻就响起了我印象中的那种嘈杂重低音、架子鼓声,但不同的是这其中混合着DJ的搓碟声,而且听起来还没有那么违和,随着一声"you ready?let's go !"整个乐队一下子被点燃,这时一个穿着军绿色工装衬衣的哥们儿跳了出来,袖子撸起来漏出了小臂上的青色火焰纹身,果不其然脚上穿的是黑色Converse all star,我说什么来着…这双鞋果然是摇滚的标配,但是此刻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他这种尽情嘶吼地演唱中,我惊了,那一刻真的是惊了,完全被吸引住,随后一个带着鸭舌帽的小哥儿跳了出来时不时穿插一小段rap,我一听就很入耳,而且在这炸裂般的音效下hipa气场还很十足,心想这小哥儿牛逼,这时老姐说“他就是那个美日混血,叫麦克信田,然后那个特别能吼的叫chester”就这样我仿佛看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敞开,我完全陶醉在这个乐队的表演中,虽然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正儿八经的摇滚乐,也不知道这只乐队在摇滚乐里算什么水平,但是从现场那些裸着上身的纹身大汉近似疯狂的反应来看,这只乐队绝对不算差,而且居然真的完美融合了说唱和摇滚乐,这在我看来是真的牛逼。

我的摇滚乐启蒙

当我被老姐拉入这个“坑”以后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只乐队,那个夏天是属于林肯公园的,我看了无数遍《德州现场》,然后老姐还给我听了他们的两张CD,一张《hybrid theory混合理论》和一张《meteora流星圣殿》,《混合理论》是他们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于2000年发布。后来我知道了乐队原本是打算叫“混合理论”这个名儿,可是已经有乐队用过,所以才改为“林肯公园”因为乐队很喜欢“混合理论”这个名儿,所以把它用在了第一张专辑上,事实证明《混合理论》是绝对的神专,算是为他们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你早些年偶尔有听过几首林肯公园的歌儿,那么其中一首肯定是《混合理论》的,在《papercut》和《in the end》两首歌儿里主唱之一的麦克更是献上了教科书般的说唱,flow如行云流水似的融合在这新金属的音浪中,还有十分适合当时中二叛逆精神的《run away 》都是那么让人难忘,而且《in the end》绝对是这张专辑灵魂般的存在,当时老姐给我看过一个关于《混合理论》的记录片,当中充分展现了这个乐队和这张专辑在圈子里的火爆程度,可以说这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歌都可以不停地循环来听。这张录影碟里还包含了几首歌儿的MV,记得是《papercut》《in the end》《one step closer》以及《crawling》,当时网络还不是那么发达,虽然也可以在网上搜到Mv,但高清质量的资源就比较不好找了,所以那会儿就一遍一遍地看这几个MV,直到现在我依旧清晰地记得《papercut》中鼓手rob变形的脸,还有麦克各种邪魅的微笑,每次想起这首歌儿,脑子里总是会回响起那句"the suns goes down" 《in the end》的MV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甚至可以在排行榜上看见它的影子,超现实的演绎手法,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头飞向天际类似鲸鱼的生物,当然还有乐队所有人百分之二百的倾情演出。

而《流星圣殿》更像是《混合理论》的一种升华,这是乐队第二张录音室专辑发布于2003年。同样的,这张专辑也是保持着高水准,那首红遍大疆南北的《numb》就是出自这张专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但凡CS、Dota的集锦都会用它来做BGM,之后腾讯又把它用在了“QQ飞车”“英雄联盟”等游戏上,其实从一个林肯迷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反感这样的。虽然《numb》在这张专辑里太过突出,占据了太多“头条”但是剩下的歌儿依旧各个经典,在林肯迷心中都是很有分量的,尤其是那些我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的《somewhere I belong 》、《from the inside》、《lying from you》等歌儿。还记得老姐那张CD里包含了《some where I belong》的MV,要放在电脑里才能看到,这绝对是我最喜欢的MV之一,看了第一遍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深度的MV,虽然那会儿并不是很能弄明白,但是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大概是可以看出来一些的,以至于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天要循环这首歌儿上百遍。

混合理论 流星圣殿

不得不提的是,在2004年11月,他们推出了第二张混音专辑《Collision Course冲击理论》,其中收录了六首混音。距上一张混音专辑《Reanimation重生》的发布已有两年多,这一次他们请来了说唱巨头Jay-z助阵,对于我而言这样的组合真是求之不得,这是真正意义上完全将说唱与摇滚融合在一起的一张混音,我惊讶Jay-z那几首歌儿的beat居然可以和林肯的音乐混的这么棒,而且让人有了一种Jay-z其实是摇滚歌手的错觉,如果喜欢说唱但对摇滚不感冒的人,建议试着听听这这张专辑。

冲击理论

记得上初三的时候为了能随时听林肯公园我变着法儿的求家里人给我买mp3,虽然老姐回乌鲁木齐上学前把CD都留给了我,并叮嘱我一定要爱护好,她说到“这些都是正版碟是我好不容易攒钱买的,都是我的宝贝”但当时都已经不怎用CD机,而且携带CD很不方便,就想要有一个mp3可以随身携带,最后我用了几乎每一个忽悠家里人买mp3的人都会用的借口。是的…没错,为了学英语。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借口,不过我用它也只是忽悠到了一个mp3而已。那会儿mp3有几种规格型号,128MB、256MB、512MB、1024MB。我拿到的是一款128MB,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动不动就几十几百G甚至1TB的时代,但是在那个MB的时代128也还是能满足我们听歌的需求,至少对我而言是够的。就这样我把《混合理论》和《流星圣殿》都下到了mp3里,带上耳机我就完全浸了林肯公园的世界,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完全忘我,跟着音乐尽情嘶吼,即便不能完整的唱下来一首歌儿,但还是可以跟着吼上几句,那段时间这种独处的方式变成了我放松和发泄的最好途径,在那样一个叛逆的年龄段,我跟着那个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摇滚乐队一起放肆的喊着吼着唱着,就好像我真的在那个舞台上,就好像我真的拿着麦,斜挂着贝斯用尽全力演唱,我幻想着台下疯狂躁动的人群,他们朝着我高举“金属礼”并完全陶醉在我的表演中,我幻想着和麦克一起在台上尽情地说唱,就这样林肯公园渐渐地成为了我当时的精神寄托。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家戴着耳机闭着眼躺在客厅沙发上再一次沉浸到林肯公园的音乐中,不自觉地就跟着麦克的说唱摆起手唱了起来,而我没有意识到的是,老妈其实在家,冥冥之中我感觉到了什么,睁开眼一看老妈已经笑弯了腰,我立马摘下耳机,头也不抬起身默默地走向自己卧室,这时老妈还不忘来一句“没事儿,儿子,你继续,这样挺可爱的”而我真的是又气又想笑,只好无奈地摇摇头回自己卧室。

幻想自己和乐队表演 幻想自己在那个舞台

也正是在初三那会儿,无意中我竟然在班里带起了一股“林肯公园风”,后来想想能带起这股风也是应了当时的大背景。那会儿正值中考之际,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浮躁,而我是最浮躁的那群人中的一个,再加上学渣的底子,打篮球和听音乐成了我最感兴趣的事情,依旧以林肯公园的音乐来粉饰那份中二的叛逆,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除了逐渐升高的温度让人有些透不过气,还有那无形的压力让人发闷。越是临近考试,越能看的出来所有人都想快点“解脱”。听音乐自然成了那时很多人放松与发泄的方式,然而有mp3的人却不是很多,所以仅有的那些大家都会互相借来听。刚开始我是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机子借给别人的,不为别的,只因我的机子里只有林肯公园的歌儿,在那个流行音乐为主流的校园环境里,我认为像我这种只听一种摇滚乐的人在别人看来是个异类,也是怕被嘲笑,对当时的我而言是容不得别人嘲笑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篮球和音乐。忘了是什么原因我还是把机子借了出去,结果出乎意料得到的回答是,你机子里的歌儿都还蛮好听的啊。就这样传了几个人后慢慢的传开了,虽然不乏有觉得听不懂唱的是什么的,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原来我不是异类,还是有很多人欣赏这个乐队的。他们能欣赏的原因我猜也是可以很好的发泄吧,早期林肯公园的歌儿就是如此,不看歌词听是一种境界,看着歌词听又是另一种境界,总是能戳中你心中的一个点然后融入进去,chester 那一声声地嘶吼便能证明这一点。

Chester标志性嘶吼 个人非常喜欢的logo

到了2007年他们发布了第三张录音室专辑《Minutes To Midnight末日警钟》,收录了12首歌,从这张专辑开始他们的转变渐渐显现出来,歌的内容更加深沉,创造主题也让人深思,开始更多的突出反战,以及对地球环境的思考,而且这张专辑于07和08年被MTV两项最佳专辑奖提名,其中《what I've done》更是被用来当《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第一部的主题曲,且未来的两部《变形金刚》电影都用林肯公园的歌儿来做了主题曲。还有一首《leave out  all the rest》被用做了当时火遍全球的“爱情惊悚片”《暮光之城》的片尾曲。很多人认为正是从这张专辑开始林肯公园变得不那么林肯公园了,但我却不这么觉得,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他们开始更多的用音乐来思考了,就像十几二十岁的你和三十的你思考和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也许《混合理论》中他们可以表现出叛逆,表达最纯粹的呐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是会慢慢沉淀下来,我们在成长,林肯公园也在成长,这也是最让我欣慰的,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林肯公园,同时也见证着他们的转变,几乎在我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们的出现,他们从当年那些热血沸腾的摇滚青年逐渐变成了中年摇滚大叔,虽然岁月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来听的出来他们的变化,那个感觉嗓子永远都喊不破的chester已经变成了和kiiara一起唱《heavy》的深情大叔,而且《srroy for now》里chester居然还有说唱,怎能叫人不爱,而那个带着鸭舌帽斜挎贝斯跳到音响上说唱的mike也变成了留着络腮胡抒情地唱《invisible》的老哥儿,Mr.han也是胖了一圈儿又瘦回来了,贝斯手Phoenix还是留着那个胡子,鼓手rob还是一脸调皮的书生气,吉他手brad还是那样一脸匪气,其实说真的他们看起来都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多了成熟沉稳的气息。

而我也正朝着三十岁奔去,二十八岁的我依旧在听林肯公园,依旧在他们的陪伴下成长,记得曾有朋友问我,你还在听他们的歌儿?是的,我还在听,会这样一直听下去,那个去听一次他们演唱会的愿望也还没有实现,不知未来会怎样,但我会尽力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末日警钟 最喜欢的一张封面 曾经的摇滚青年 Phoenix还未留胡子 Mr.han最瘦的时候了 Mike留起了长发 依旧很林肯公园 烈日千阳的宣称照 岁月没有留下痕迹 This is linkinpark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