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上山下乡”有必要吗?温铁军:提升整体,农业经济是基础

2021-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晋风云客

引言

《石室山诗》说道:“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乡村一向是诗人眼中最为幽静的地方,陶渊明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生活,让后世诗人羡慕不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城市更方便的生活,渐渐远离乡村。因此乡村里的人慢慢变得少了起来,而城市却以人满为患。同样。也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乡村,导致我国古代的经济支柱,也就是农业经济开始下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带动国家经济复苏,在还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便决定要先从农业经济抓起。但当时农村的人口很稀少,所以为保证农村有足够多的人口,国家决定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到乡下去奋斗打拼。这也是温铁军对于为何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的答案,国家经济需要复苏,想要提升整体,那么农业经济就是基础。

不过,对于中国让众多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分子有更多的知识,如果全部放在乡下,这完全就是在浪费人才。但对于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乡村问题研究的温铁军认为上山下乡不仅是解决农村问题唯一解药,也是缓解城市就业问题的最佳办法。

1956年,中央提出相关的概念之前其实就有人进行了真实的实践活动。1955年有几个北京青年就提出要去边疆垦荒,而他们的这种去边疆垦荒的行为也带动了一小波人去农村和边疆垦荒。而当这项政策正式公布出来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离开城市,去往边疆和农村支援。

为了支持和鼓动更多人的人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伟人也在这时发出了号召,他说农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且去往这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有必要。而在伟人指示之后,政府也开始大力号召知识青年去往农村工作和生活。

上山下乡虽然看上去只是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但真的要适应农村的生活还是非常困难,尤其是一些没有独立能力的青年来到农村以后更加艰难,他们不仅要适应这里的环境,还要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而后来上山下乡活动结束的理由之一也有他们无法在农村独立生活。

这些去了乡村的知识青年并不是要盲目的在农村苦干,他们也背负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总结为三大差别,只有解决了这三大差别,才达到了上山下乡的真正目的。这三大差别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然而,这些青年去了农村之后虽然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却没能真正解决问题。不过,既然上山下乡没能解决问题,当时为什么又一定要推行这项活动呢?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其实还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急需进行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的国际上并没有能对中国施以援手的国家,反而还被美国抵制进出口,连苏联也将对中国的支持撤了回去。

按照中国当时的局面,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中国首先要完成对经济基础的建设。而中国当时最大的经济基础就来自于自古传承的农耕经济,所以上山下乡的推行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上山下乡这样举措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农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而即便是当初的革命也是走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农村的发展也没能跟上城市的发展,且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想要农村真正的发展起来,就需要这些知识青年真正的去体验农村生活。只有真正地体验到农村生活,人们才能制定一个符合农村发展的计划,而不是之前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上山下乡就是要从走到群众中去,从群众走出来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发展。

这一次的活动也促进了很多文学作品的诞生。像史铁生、叶辛等作家都创作出了非常真实、非常动人的知青故事,这说明当时下乡的环境也可以造就一个一个文学艺术家的诞生。

结语

虽然这一次的知青上山下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他也缓解了当时城市里巨大的就业危机,而城市度过这一次危机之后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知青没能完全完成任务,也说明从别的国家所学过来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当时的情况,要想重回巅峰,还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

参考资料:《石室山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