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诗性的隐喻

2020-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心空巷

“……那你究竟是谁?”"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欲作恶,却一贯行善。"

布尔加科夫将歌德的《浮士德》里的这段话置于《大师与玛格丽特》卷首,用现实、历史、神性构塑出巨大的隐喻。像风中的云,苍狗菩萨、非花非雾,扑朔迷离,存乎一心。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在巨大的灾难和撕裂之后,不能有诗性吗?不,我们反对的,是没有隐喻的诗性。

这隐喻,既有对奥斯维辛的批判,也有对自我灵魂的鞭挞。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血和肉上堆积出不再撕裂的未来。

可惜这诗性常常像庄子那句有名的话一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任人拿捏出合意的形状。

诗性是高贵的。灵魂的体味各有不同,但善恶对错却有分明。“总欲作恶,却一贯行善。”我们不能剖开一个人的灵魂,却可以为每一个灵魂设限,一个众生平等的界限。

在有界限的诗性面前,歌唱和舞蹈将无比自由。因为它既是国王的、也是平民的,既是上帝的,也是撒旦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