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期待,生活自有答案
转眼,距去年12月份来新单位报到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对这段时间的生活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01 无心插柳
从知道这个单位招录的消息到正式报到,前后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人是蒙圈的状态。一方面,对能否真的来上班持怀疑态度,不确定会以怎样的方式选拔;另一方面,有担心和疑虑。其一,自进入这个以业务为主的系统以来,一直呆在综合部门,万一被录用,能否胜任新的工作,心里没底,其二,换了地方虽然离家近一些,但是仍要开车上班,能否在短时间内熟练开车上下班,对自己的水平表示怀疑……就在这样忐忑的情绪中过了两个星期。没有想到那么快就上班了。根据前期所列条件筛选,只要达到条件报上名的,基本都录用了。
自从我家范总在寻找自由的路上渐行渐远,我就不得不开始奋力追随他的脚步。参加过的几次遴选,要么因为五年服务年限不够原单位不放,要么因为主观因素闯关失败。随着年龄渐长,到了去年,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是保留顺其自然的态度:努力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两个孩子,蓄积能量,等到机会。没想到机会真的在服务期满的当年来了,更没想到能这么轻易抓住机会。
回头想想,一件事,你想了也许不一定能实现,但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就真的不会有任何机会。另外,在机会来临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假如当年没有那么拼,带着孩子和婆婆参加业务能手考试培训,假如当年没有获得业务能手称号,如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02 以终为始
好多个“第一次”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第一次自己开车上班,第一次送两个孩子一起去幼儿园,第一次在新家过节……也做了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年前连续一个多月每日往返寿阳、榆次。
这个过程有美好,但更多的是对不确定恐惧和担忧等负性情绪,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与其说是靠意志,不如说是靠“以终为始”的信念。既然知道最终一定会学会开车并驾驶自如,就坦然接受刚开始的紧张不安并有效训练技术;既然知道孩子们最终一定会适应幼儿园生活,就如实接纳刚开始的焦虑和不适;既然知道最终要实现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更美好生活,就好好接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一切不便和牺牲。
说到美好,就不得不提两个宝贝的好处(此处为“拉仇恨+骗生二胎”环节),就拿上幼儿园来说,两个宝贝一起送的好处是“老大可以做榜样,老二可以反促进”。在之前做心理建设时,我和老大说:“宝贝没事,去了新的幼儿园你很快就会交到新朋友了。”有一天,我听到她们在做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上幼儿园,老二当宝宝,老大当妈妈,只听老大对老二说:“没事哈,去了幼儿园你很快就能交到新朋友啦!”……元宵节体验课,两个孩子手牵手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遇到难一点的,老大会说:“来,姐姐帮你做!”老大胆子没有老二大,平时遇到高一点的滑梯就绕着走,幼儿园的滑梯有点高,老二不假思索爬上去就滑下来,老大似乎也受了鼓励,从高高的滑梯上滑下来,两人玩得不亦可乎……送幼儿园当天,老大适应得很好,一接回来就巴拉巴拉兴奋地说个不停,末了不忘问妹妹的情况:“二宝你今天有没有哭啊?你昨天可是答应过姐姐不哭的啊……”
说到紧张,开过的人都知道,双手紧握着方向盘,感觉车辆像一匹无法驾驭的野马,尤其是旁边有大车经过时,感觉得到那种近乎排山倒海具有压迫感的气势,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不由得紧张起来。直到稍微熟练之后才体验到那种掌控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愿意开车的原因:相比于女人,男人更喜欢那种掌控一切的感觉。
关于开车的另一点感悟是关于“规则”的,自己开车后才知道,川流不息的街道上,看似车水马龙、错综复杂的车辆,其实是井然有序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车道行驶,想要变道你得先开转向灯,目的是提醒后车注意。有人破坏规则,就是将自己也将别人置于危险处境,所以规则不仅是约束自己,同时也是保护自己;遵守规则,不仅是为别人着想,更是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
03 有所期待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但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状态。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呢?一篇文章给出这样的答案:“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前两个自不必说,在我看来,“有所期待”就是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忱,永远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就如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被冤入狱十几年,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凭着这份期待,他熬过了磨难,将自己成功救赎。
有了期待,生活就有了色彩。
虽然只是“约等于”在一个城市,但是每日辛劳过后,那份渴望与爱人、孩子团聚的期待,像一把火,照亮了内心,也照亮了回家的路。
生活需要一点这样的小小期待和想象,就像我们总是用想象维持对美好的向往,也用美好维持着自己平淡生活中想象的能力。
只管保持期待,生活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