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哲思

《瓦尔登湖》:生活不需要很多钱, 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过无痕8

如果觉得生活很苦,处处一地鸡毛,那么去读一读《平凡的世界》;如果无法做到心静如水,常常感觉烦躁不安,就去读一读《瓦尔登湖》。

在《瓦尔登湖》的导读里,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需要梭罗来唤醒的梦游者有很多。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人,财务上已经独立和自由,他们去澳洲旅游,去西藏朝圣,去欧洲购物,花三千块钱吃一顿饭或者做一次头发,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如三毛所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01  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依然可以活的很好

读了《瓦尔登湖》,我认识了梭罗,他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零两个月,自己盖房、做家具、捕鱼、种豆子、砍柴……如果把这些在当年人人都会的生活技能放在当下,那他就是最了不起的网红。他生活的年代是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鸣着汽笛,冒着黑烟从瓦尔登湖畔驶过,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机遇注定要改变一个国家和一群人的命运!

谁说每个人都应该卷入改革的浪潮中来?哈佛毕业的梭罗就在28岁的年纪选择居住在瓦尔登湖,从此瓦尔登湖因梭罗而被世界熟悉。

这所山间的住宅,墙壁是木条拼接而成,没有涂抹灰泥,里面的房间也没安门板。房屋周围散发着缥缈的氤氲,显得高尚脱俗,兼且气味芬芳,把它比作人间仙境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枯藤老树昏鸦,还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过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相同的日子活出诗意。

在那个还没有摄影机的年代(摄影机的出现实在1874年),能记录生活的只有文字。梭罗把眼睛变成摄影机,对大自然进行巨细靡遗的描摹和隐身,“大至四季交替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静看苍鹰翱翔、野鸽疾飞,听青蛙啼唱,火车咔嗒,鱼鹰复返长空,水貂出入门前的沼泽……

在这个地方生活,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根铲子、一辆独轮车足矣,如果是爱读书的人,那就需要有灯、文具和几本书。——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一年的开支总共不到15美元(具体数字是十四元七角二分五厘),

“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以便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事实上也正如他所说,这两年时间他创作出了悼念亡兄的作品《在康科德河与梅里克河上的一周》和当代的桃花源《瓦尔登湖》。

简单即富裕,只有徒步旅行的人身手才最敏捷。其实生活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

02  解决温饱,靠蛮力足矣,而生活,非智慧则不能达。

约翰·贝尔德,贝克农庄里一个老实、勤恳可是没有办法的人,他的妻子是个整天梦想过好日子却从不放下拖把的满脸油腻的女人,他家院子里井是浅的,绳子是断的,桶是破的。在一个雷声轰鸣,大雨倾盆的日子里,他家的小鸡也跑到到处漏水的家里来躲雨,并大模大样地在家里走来走去。约翰对梭罗诉说着自己的身世,说他如何艰苦地在沼泽地里翻草地,却领着极其微薄的薪水,以至于劳动强度越大,就越要吃的多:茶、咖啡、牛油、鲜肉、鲜奶。吃的越多,开销就越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他永远都为基本生活忙碌着。其实一个真正自食其力的人像梭罗,只需要一间很小的、光亮的、干净的屋子里,没有那么拼命地工作,自然也不必拼命吃,只穿很便宜的薄底鞋和薄衣服,这些远没有约翰身上的厚靴子和牢固衣服价值高,但约翰看来但觉得梭罗穿的衣冠楚楚了。

看起来体面的日子过起来是需要智慧的,梭罗说:“我可以不花什么力气,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捕捉够一两天的鱼,或者赚下够我一星期花费的钱”,这让约翰羡慕不已,他也希望过这种简单而悠闲的生活。俩人一起去钓鱼,结果是约翰只钓到一两条鱼,而梭罗却钓了一长串,他抱怨是自己命运不济,于是两个人换了钓鱼座位,命运也跟着换了位。

他用银鱼做鱼饵来钓鲈鱼,事实上这并不是鲈鱼喜欢的鱼饵,但他固执地坚持己见。所以他注定成为一个穷人,生来就穷。许多人和约翰一样,勇敢地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并竭尽全力,然而却不知如何对它精雕细琢。没有用心的生活,注定一败涂地!

03  最富的时候,往往也是最穷的时候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越少的作料和过程,越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就像一个聪明人的饮料是白开水一样,而一杯咖啡足以冲掉一个早晨的希望,一杯热茶又可以把晚上的美梦破坏掉。

保持简单的生活,才能誊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梭罗的瓦尔登之旅,并非为了体验生活,而是来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所以他吃着最简单的饭,穿着最朴素的衣,与野兽为邻,与星辰为伴,简单而富有。如果没有他在瓦尔登湖隐居,也许世间将缺少一部安放灵魂的《瓦尔登湖》。

所有的殉道者大概都如此吧!此时想起了木心,那年他19岁,他和挑夫挑着两大箱书上了莫干山,一个人住在废弃的大房子里,白天晨起读书,晚上点上矿烛写作,下山时,挑夫的篮子里,还多了他一个冬天写出的厚厚几册书稿——其实他是想做个画家的。再次隐居是24岁,整整6年,1956年木心下山,陪着他下山的是100多个中短篇小说,还有无数张水墨山水画。心无旁骛的人或许才有资格做个坚守内心的殉道者。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像他们一样,生活本来就是生活的样子,丰富而多彩,简朴而明智,努力且充满智慧。

如果要找一座小站来安放心灵的话,大概非《瓦尔登湖》莫属,或翻开任意章节细细品,或留在枕边慢慢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