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暴走5天自由行

前言:很荣幸,沾刘少的光,跟随刘少的同事开启5天的北京之行
行程:Day 1:南锣鼓巷-后海-恭王府
Day 2: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故宫
Day 3:天坛公园+王府井步行街
Day 4:长城+鸟巢+水立方
Day 5:清华大学+圆明园
全程交通工具主要是地铁,伴随滴滴出行
Day 1:南锣鼓巷-后海-恭王府
由于前一天是晚上的飞机,在机场附近的酒店住了一夜,第二天赶到3环内的景区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旅行开启的第一站是南锣鼓巷,最喜欢它的巷子里都有大柳树,挂下来的柳条和胡同院子构成一幅漂亮的风景画。现在卖冰糖葫芦的人甚少,我原认为老北京的印象就是老人家推着冰糖葫芦大街小巷叫卖,请原谅被电视毒害的骚年,哈哈。(附图几张)鼓巷很多胡同,但是都大同小异,闲逛拍照一段路程,肚子开始叫嚣,于是赶紧找吃饭的地方,每样小吃点了一份,有图有真相,老北京的炸酱面,煎粉,豆腐,糕点。除了煎粉(不知道啥味道,南方人可能吃不太习惯)没有消灭完以外,基本都一扫而空。






吃饱喝足,就开启下一个景点,后海公园,感觉没啥特别的,跟我们平常的公园也没什么大的差别,闲来垂钓的老翁,嬉戏游玩的船只。我们一路喝着老北京的酸奶,一边行走在路边。PS:看到很多外国团,看来北京还是挺受欢迎的。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了:恭王府!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始建于乾隆时期,它的第一位主人就是大清朝鼎鼎有名的大贪官和绅(脑袋里有没有脑补王刚的画面),后来和绅被抄家后,同治皇帝赏赐给了恭亲王奕欣,这就是恭王府的由来。恭王府有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是皇宫御花园的3倍。可想而知,当年的和绅是多么的土豪。恭王府的建筑跟皇宫一样奢华,花园满香,假山环绕,亭台楼阁尽显中国建筑之美。我们一行人嬉戏拍照,好不惬意,时间也匆匆过去,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时分。考虑到第二天要早起看升国旗,大致逛了一圈恭王府(但其实也逛了1个多小时,脚已经不是我们的脚了,哈哈)就前往我们的公寓(此行我们没有住酒店,选择住公寓,三室一厅,干净整洁,小区环境也很棒)住处了。在公寓附近吃了一顿满足的火锅就回家休息了。



Day 2: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故宫
此行我们最期待的就是看升国旗啦。犹如打鸡血的我们凌晨2点半就起床,只为能站在前排感受这爱国情怀。曾在《科比传》这本书中看到,你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啥样子吗?看到科比的成就你就能懂了。我想说,你知道凌晨3点的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吗?看到眼前黑压压的一群中国人就知道了!哈哈!我们排队宁静的等待太阳的升起,5点看到国旗手正步走来,5点03分,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日出缓缓升起。徒然而升的爱国情怀也一同升起,此刻,祈愿都能链接到更多祖国的能量!

排队3小时,升旗30秒!哈哈。升完国旗,还很早,其他景点都需要8点才开门,所以我们就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在此补充一下天安门的知识: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是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外开放放。
小插曲:由于北京日夜温差大,偶今天穿了裙子,早晨还是有点冷,想换衣服,再加上青儒妹纸忘记带身份证出门,于是和男票回了一趟公寓,其他小伙伴们边吃早餐边等我们。
虽然看起来不远的距离,来回也花了2个多小时,再次回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小伙伴们已经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了。听闻小伙伴说看到冰棺中的毛主席,会不自觉的潸然泪下,或许这就是领袖的独特能量。感恩主席为中国和全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愿今日中国之强大,正如您所愿!

今天主要的活动就在天安门附近,也就大家说的龙脉这条线上。拍完英雄纪念碑,就前往人民大会堂,感受中外领导人开会的地方。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大会堂里有每个省份代表的大厅。我们运气很好,万人大礼堂今天有开放,特此留念一张。

接下来主要行程就是故宫了。一想到就要穿越进入皇宫了,心情嘛,可想而知了!哈哈。先补点基础知识: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由永乐帝朱棣下令建造,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外朝也称为“前朝”,以太和殿(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也就是俗称的“三宫六院”。故宫内珍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有上百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都说故宫七分靠听三分靠看,我们2个人一组,租了观故宫的讲解器,20元一个,还能接受。我们走的路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珍宝馆→坤宁宫→军机处→慈宁宫→永寿宫→太极殿→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御花园→承乾宫→景仁宫→神武门


①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其次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②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③保和殿
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④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乾”象征着“天”,“清”意味着“透彻”,寓意着国家安定,皇帝廉洁。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乾清宫就是皇帝们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乾清宫在明清朝代的时候曾经多次被摧毁,现在大家见到的乾清宫是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乾清宫是故宫的内廷正殿,坐落在汉白玉的台基之上,长9米,宽5米,高20米。大殿的正中央有皇帝的宝座,两边还有暖阁,殿内有明间和东西次间,彼此之间是相通的。据悉,为了扩大大殿的空间,便将明间的金柱拆除,并将梁架结构改为减柱造的形式。在大殿宝座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正大光明”,这是由清朝的顺治皇帝亲自御笔亲书的。在匾额的后面还藏有“建储匣”。相传,在清朝代的时候,皇子们都在激烈的争夺皇位。从雍正王朝开始,为了缓和皇子们之间的紧张关系,皇帝生前是不公开皇太子名字的,而是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在文书上,一份由皇上保管,一份就当在“建储匣”里。
在乾清宫的大殿之内,还悬挂有很多对联,均是皇帝用来警醒自己用的。比如,乾隆皇帝的手书“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意思是说要对别人宽厚仁慈,要设立各种制度使国家安定中正;要全神贯注在治理国家和道德的修养的方法上,由他人的监督和自己的努力共同积累。

主要的宫殿介绍就这些了,故宫的传奇故事有很多,只能等君亲临。走到后面,体力透支,“三宫六院”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说个小插曲,跟刘少迷失在慈宁宫很久,怎么都走不出来,最后还是借助导航导出来的,哈哈,跟刘少打趣说,弄不好,我俩说不定前世在慈宁宫当过差呢,可能是小宫女和小侍卫呢,估计今世迷失在此以缅怀记忆,自行脑补偷笑的画面。
故宫真的好大好大,我们暴走了2个小时,加上今天起的太早,体力跟不上,回到公寓,发现脚打了3个水泡,冲完凉直接倒床上了。
Day 3:天坛公园+王府井步行街
前一天太累,第二天直接睡到自然醒,出门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了。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是天坛公园。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共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北部为“祈谷坛”,是皇帝在春季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等。
南部为“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有圜丘坛、皇穹宇及配殿、神厨及宰牲亭等。
游玩天坛,除了观赏各殿堂的精巧建筑,回音壁、三音石等奇巧的设计也一样令人慨叹古人的智慧。
天坛最大的标志~祈年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天坛公园也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占地面积也是大,我们只是走三个经典的地方都花了接近两个小时,来到回音壁,记得小学课本学过。介绍说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我们真的试验过,是真的能听到,真心慨叹古人的智慧!

回音壁对面就是圜丘,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天坛公园的环境非常棒,到处都是一片绿,对于昨天在天安门吸了一天的雾霾来说,今天就是疗愈净化的,哈哈。逛完了前面的古迹,后面就是拍照,在草坪里摆拍,被工作人员发现,吓的以百米速度冲刺出来,被小伙伴一阵笑话,此刻尴尬脸。由于吃早饭迟,把肚子留在了晚上,去传说中的王府井解决饿的问题,个人觉得王府井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上,只是买买买的地方,可能对SHOPPING 不感冒,所以感觉一般般。逛完王府井就打道回府了。


Day 4:长城+鸟巢+水立方
行程的倒数第二天,重头戏是爬长城,不知道多少人来北京是为了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来爬长城的。八达岭长城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是明长城景色中的精华,海拔高达1015米,也是居庸关的前哨。
上八达岭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徒步爬上去历时3小时左右,只收门票的40元。第二种是直接在停车处下车买门票+滑道往返票140元历时3小时左右(滑道处就在停车场上面一点的熊乐园,这是最方便可以坐一半爬一半的体验方式)。第三种是索道上山,门票+索道180元,前期后期比较费精力,得从前山走到后山来回一个小时才能搭乘索道上山,好处就是只需要爬几分钟就可以到好汉坡的北八处。作为年轻人,果断选择了第一种。还好没有听从司机导游的恐吓,爬长城还真不累,只是说人多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安全,我们爬到好汉坡也就用1个来小时,也不觉得累。看到好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和小孩都在爬,像我们团队的小乐童鞋,拿着他的如意金箍棒直冲长城顶呀!这里要为他点10086个赞。虽然说爬长城不累,但抹汗之际,我也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力量,在没有机械化而仅靠人力资源的远古时期,先人竟是将这样一块又一块沉重的大理石搬到这么高的地方,堆建成如此宏伟的建筑!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恩!



下来长城,前往奥林匹克公园,搭乘浏览车观光了鸟巢和水立方,这2个建筑没有什么多说的,毕竟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导游有提到在修建鸟巢和水立方时,发生在这2个建筑中间的北顶娘娘庙的故事,很神奇,大家不妨百度看看,说不定会有惊喜哦。


Day 5:清华大学+圆明园
由于是下午3点半的飞机,为了不浪费时间,还是去到最后一站,清华大学,感受一下千年学府的魅力。去到门口,发一下感慨哈,清华校园于我的距离不是一张机票,也不是高考成绩,而是一名保安,哈哈!因为没有学生证,游客不能随意进入,我们只能在门口拍个照片留作纪念了。

圆明园距离清华大学一条道,因为要门票,加上时间不够,我们就没有进入了,直接在门口拍了个到此一游的合照就闪了。至此,自由行结束,坐飞机返程回广州。
最后,感谢嫂子的经费赞助,感谢刘少的全程背包服务,感谢青儒妹纸的行程规划,感谢阿凤和阿如妹纸的开心陪伴,感谢小乐小朋友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