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后浪”视频,实在没有树立起好的教育方向

2020-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奶爸志恒的修行

我是看了很多我喜欢的博主评论了“后浪”这个视频以后,再去看的。

就像我看电影,除了一些商业片,很多优质的电影,我喜欢先读影评,从影评中去体会这部电影的独特味道,然后一边看一边体会。

看完电影以后,我还会再去找找不同视角的影评,甚至我也会说两句。

所以我现在觉得好看的片子越来越少了。

说回后浪,片子中的那些年轻人的生活,真的是包装光鲜,令人“羡慕”。

外滩江边,舞会晚宴,穿着汉服在直升机坪跳舞,跳伞,滑板,逛街,购物。

这种生活是不是让人羡慕?

我这种不年轻的人看了都“羡慕”,但是我会去做吗,我不会。

我记得来上海前,第一家公司的领导去校招,她描述的场景是,在5A级写字楼工作,累了就去楼下星巴克买一杯咖啡,漫步在外滩边,换换心情。

实际上呢,来上海这么多年,这一年才因为公司搬到江边有这种机会。有一次我和同事笑这段经历,哪有什么漫步江边,步伐从来都是匆匆才对。

一、“后浪”这个视频最大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生活不单单只有消费,更多的应该是创造。

聚会,购物,跳伞,这都是消费。整部片子都是在鼓吹“消费主义”。除了外滩边聚会的年轻人,除了旅行购物的年轻人。快递小哥是不是年轻人,格子间996的白领是不是年轻人,援助教师是不是年轻人,还有工人,军人,甚至这次疫情里表现突出的一批医生护士,他们是不是年轻人?

要论怎么花钱,那当然简单,当然美好,但是这值得骄傲吗?

说实话,要是我的桐子只学会了怎么花钱,旅行,购物,天天想着怎么享乐,看我怎么揍他。

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活定位不同。

我看很多育儿的书里,包括我自己的感觉,有出息的孩子,都是生产者,一些“失败”的孩子品质里,全部都是消费者。

例如勤奋,团结,好奇心,这都需要提供价值。是生产者。

自私,懒惰,胆小,这部分都是消耗别人的情绪或者价值。是消费者。

前几天看一个新闻,这真的是给所有中产阶级的家庭一个警钟。

从小读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参加各种夏令营,补习班,兴趣小组。只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要管。

但是结果呢,不知道这个妈妈会不会后悔从小没有教育好孩子自立。

三、孩子教育,与其重视学区房,更应该重视性格培养。**

学区房不是不重要,好的学习环境是能帮助孩子养成一些优秀习惯,从而提升成绩,对口更好的学校。

对,学区房也是外在条件,重点还是应该在孩子习惯上。

一个孩子,如果热心好学,就算他生活在大山里,也能走出来,想尽一切办法学习。

如果不爱学习,难道好的学校里就没有一事无成的孩子了?

如果哪家的孩子“自觉爱学习”,不知道会惹来旁人多少的羡慕眼光。

三、生产者身上散发着光。

现在我们的大环境来看,孩子在走出校园,走近社会之前,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没有提供过价值,并不知道获得消费会摔多少跟头。

像我儿子,他的生活天地很小,他只需要观察他父母的语气神态,不需要考虑其他条件。对于他来说,想要玩具,只需要求妈妈付钱,售货员阿姨就会把放在架子上的玩具递给他。

他是不会明白妈妈是怎么挣到钱的,也不会明白,这个玩具要在这个货架上出现,需要多少流程,多少人为这些环节服务。

一个我喜欢的博主说了一句话,

不要以为坐在巴黎的咖啡厅里就是热爱生活,其实那只是你热爱自己,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把咖啡卖给你的人。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不需要了解 协作,包容这些费力的事情,只需要躺下来看电视就行了。

但只有当你身为“生产者”,你就必须随时随地想这些内容,否则你的企业就活不下去。

创业者就是生产者。

四、前几天被刷屏的“案板下的女孩”

《刷屏!7岁女孩案板下学习一个月, 网友: 案板上是生活, 案板下是未来》

妈妈用自己的双手,耳濡目染的告诉你,怎样招待客人。

我们每天赚的口粮,有我一份,也有你一份,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充满了自豪感。

五一期间我带桐子去公园卖气球,我从买回来气球,到准备,到公园开始卖,桐子全程参与,最后只卖出去一个气球,挣到1元钱。

但是我不后悔,他从兴致勃勃到垂头丧气,见到了挣钱的辛苦。这几天开始,他就不再简单的要玩具了,他知道卖气球没有挣到钱。

我在回家的路上,跟他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挣到钱,下一次怎么做,虽然我的分析也不一定对,但我想给他一个印象,让他更早的接触“生产者”的角色中。

生产者才能锻炼更多美好的品质。

所以对后浪中的只认“花钱”的爽快这一点,我很不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