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产品运营

需求体系化-产品演进的产物

2018-07-08  本文已影响29人  玉露君

最近的两次交流与碰撞,关于需求体系化的思考比较多。今天想来试着聊一聊,在引入需求体系化之前,大家疑问最多的一个问题?

回到“需求体系化”这几个字,它最核心的关键字有两个:“需求”和“体系化”。需求,说明了去做这件事情的时机和角色。时机是在做需求分析和需求研讨的时候,“体系化”说明了它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体系”,一个体系,可以把它认为是一棵树,或者一张网。

那如果没有这棵树,至少我们的需求分析和研讨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我暂且把它理解为是一片一片的叶子,或者小枝丫。这些叶子和小枝丫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被制造出来,成为一个中间的过程产物,用完就完了。在这之前,我也有一个很大的疑惑,需求研讨中的东西,到底要不要去维护它的准确性?这其实就跟它们的作用息息相关。
很多资深的模块需求负责人,会说,我没有做需求体系化,我们的工作依然可以运作很顺畅,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是的,对于一些对该模块知根知底的资深人士来说,确实问题并不大。因为这个体系已经在她的心里建立起来。所以每次新分析需求的时候,她回到心里的那棵树上去找东西。
对于团队的这个系统来说,那这个人就是他们的信息集中营,如果他离开了,换一个人,还能做到这样吗?
以上,一直在谈,需求体系化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对新的需求进行分析。

以前,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文档,随着版本的演变,文档开始变得过时。如果在需求体系化中,将这这部分用户使用说明纳入进来就能很好的做到内外同源。

这个拿我们项目来讲,这个体会最为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更替,留给我的最核心的资产是:代码、需求列表和EC清单。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哪里没对。要不然为什么每次人员变动,模块交接的时候大家都很痛苦。
试想想,如果除了上面的部分,我们还能得到一个产品的全貌,包括所有特性的引入时间,特性说明,特性验收准则,特性实现方案,以及特性之间的依赖关系。问题是不是就相对来说要容易许多,因为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了恐惧。

需求体系化-产品演进的产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