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2《蛙》:一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莫言的真实与伟大。
人都是由一个娃变成的,传说中抟土造人的是女娲,因此,青蛙这种繁殖特别快的物种也成了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图腾象征。
《蛙》这部长篇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造了一个奇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姑姑,姑姑的职业是接生。从五十年代开始,年轻的姑姑接生了无数的孩子,那时姑姑意气风发,充满干劲,拥有爱情,受人尊敬。文革到来后,姑姑因为感情受牵连,被人侮辱,唾骂,可是姑姑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品格,毫不妥协,她的快人快语,浑身散发的正义感让人肃然起敬。八十年代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姑姑此时成了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员,她依然保持着对party的忠诚,将每一个超生的孩子提前流产,这项工作她贯彻的一丝不苟,之后的很多年她因此得罪了不少乡里人,有的人为此家破人亡,有的人宁死不屈,一定要生下一个男孩,在传统观念和现行政策的针锋相对下,姑姑保持着自己的态度,为了国家而忍痛割爱,一个接生的女人从此成了一个被人痛骂的魔鬼。后来五十多岁的姑姑嫁给了一个普通人,并且精神逐渐的失常,在外人眼里他依然受人尊敬,可是自己的内心却非常的痛苦,她害怕青蛙的叫声,因为那种声音很像刚生下的孩子。

姑姑的一生充满传奇,幼年被日军劫掠,之后一直保持着自己打不倒的特性,这种坚持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它的意义就是一种独特,展示的是人的不屈精神,她有自己的信念,为了这种信念她能被人无限制的打压,前后的矛盾冲击着人的心灵,让人在时代命运的漩涡中沉浮。姑姑是善良的,她唯一的妥协是让陈眉诞生了,而陈眉往后的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理解姑姑的孤独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文中的叙述者是蝌蚪,蝌蚪和他童年的伙伴经历了童稚,成人,冲突。蝌蚪是莫言的化身,他是一个剧作家,他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他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贪婪,老来得子却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是好友的女儿生下的。他心中充满矛盾,却被想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统治着,于是他选择了顺水推舟,在第二任妻子小狮子的精神分裂下得到了这个孩子,一群正常人和几个精神分裂的人之间共同完成了这种顺水推舟的过度,之后的结局却显得滑稽可笑。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说到:遇到事情,你要静观其变,然后顺水推舟。蝌蚪在个人欲望和身边人的推动下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
在蝌蚪身边的各色人等中,肖下唇代表了富人的姿态,包二奶成了新时代的产物,这也是一种延续后代的方式,平常人以生孩子作为幸福生活的纽带,富人以生孩子作为继承家业的手段。陈鼻精神失常后,他突然以一种狂飙突进的态度出现,每句话都是事实,却无人听他的独白,现实把人逼迫的成了疯子,又让疯子说真话,他成了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可德,与风车做无畏的斗争,与现实抗衡,却不能抵挡现实的残酷。秦河痴恋着姑姑,最后成了一个孤独的艺术家,靠捏泥人延续着最后的生命,生命中的疯狂与专注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心中,那是何等的孤独?莫言说:当一个人头脑清醒时被称为疯子,那会是一种自由。
郝大手与姑姑的结合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只是因为在姑姑最害怕的那个夜晚,他闯进了姑姑的生活,给了姑姑一种寄托,因此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出类拔萃的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最重要的是机遇,一个人优秀的时候万人惦记,落魄的时候无人叨扰。恰逢一个人在黑夜之时在生命的荒原里奔跑,爱情里的那一盏灯出现,照亮了那个优秀的人心中的某个角落,于是义无反顾,于是堂而皇之,合情合理。或许这一切都无关于爱情,只是一种寄托。姑姑竟然因为郝大手的救命之恩和一碗绿豆汤,就托付了自己五十年的单身生涯,选择了那个存在感极低,只会捏泥人的人。在后来蝌蚪完成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姑姑和秦河其实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她同情秦河的苦苦追求,与郝大手结婚也许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姑姑和郝大手有着约定,一定要对秦河好,这也表明了姑姑的善良,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秦河后来会成为捏泥人的艺术家,他的技能来源于郝大手,姑姑也曾面临着两难选择,他不爱秦河却被他感动,她结婚也许是一种逃避。
莫言的这部《蛙》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许外国人是真正懂得中国人的思想的。这部在国人看来很难消化,很难琢磨的作品被授予世界最高文学奖项,也证明了它的意义非凡。生育,传宗接代,这是所有人类都面临的话题,莫言在现实的基础上讲历史,讲政治,讲每一个人在时代变化之下的变化,讲人的命运。这种锱铢必较,这种前后对比,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都被人解读为“马尔克斯的孤独”,这部作品也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所谓百年孤独,也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能理解,一个人最终变成了那个样子,一个家庭的内部也得不到沟通,每个人以自己独特的执念活着,这样活法是否有意义,我们是无法评判的。我们只知道,在马孔多那个小镇,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近亲结婚,后代的精神多不正常,每个人按照前人的轨迹活着,最孤独的是那个活的最久的人,他看遍了这个家族不可抗拒的命运,清楚的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在《蛙》中,这种孤独感让人发疯,有爱而不得的孤独,有贫困无助的孤独,有繁殖后代不能成的孤独,还有身为正人君子的蝌蚪竟然也走向道德另一侧的不得已。这样的孤独感,从六十年代姑姑的爱情开始,到新世纪资本变化下人心转向结束,始终都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们。凡大作家都有大智慧在身,他们明明可以运用白描的长篇铺叙去讲故事,却偏偏换了一种风格让你沉迷其中,这是一种解迷,也是一种创新。看了这本书,我还不能触摸到莫言先生的伟大,却在冥冥之中对他高山仰止了。
也许灵魂深处的痛才最真实,在这本书的腰封上莫言写到:作家还是要勇于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他理解中的痛,不仅是故事描述的内容,还有作者的内心,作者心中的隐晦,所以你能够明白为什么莫言会写出《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这样在读者眼中充满性和伦理的作品,这绝不是一种吸引人的手段,而是一种无可寄托的真情流露,越直白越显得深刻。再观莫言的一些文论,我们能看出他的气魄,那种汪洋恣肆来自于笔端的逸兴湍飞,那种坚持到底,展现的是一个作家高贵的灵魂。对于长篇小说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