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拥抱混乱

星空浩瀚,有诸多未知,等待探索和求解。正如我们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由无数个随意、流动、变化、偶然的因素构成,很多“任意的震动”从感知盲区之外,在不时冲进生活,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当不确定性越来越成为常态,拥抱混乱、适应变化就成为必然。蒂姆·哈福德撰写的《混乱》,正是在这不确定的时代,提出了值得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命题。
关于随机性的魔力

混乱代表着随机、变化、动态,无章法,强扰动。这个混乱不是常规理解意义上的脏乱差和混沌无序。其实混乱本身也是一种秩序,至少是颠覆旧秩序、形成新秩序中间的一个过程。
《混乱》中提出的“任意的震动”,说明了意外造成的随机变化对事件、行为的走向的影响,而也正是这种意外造成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正如《反脆弱》中提出,突发的一系列微小冲击和伤害能促发自身产生正向、有益的改变,提高结构化的反应能力。这种刻意或是随机的变化正是反应了这个世界的常态。
任意的震动是随机到来的。经历风雨者,方能见彩虹。接纳并适应这种震动,能够强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如同刻意练习同样强调多场景、多环境的模拟训练。
刻意制造的混乱更多有利于创造性工作。混乱有利于从不同任务、领域取得借鉴经验,掌握事物的底层规律和基本原则。尤其在遇到困难、陷入停滞时,需要换思路、换环境、换心情去捕捉灵感,跨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们可以自己规划每一天、每小时的计划和安排,也可以随心而动,静待不确定的“震动”。只是,在计划和安排时,需要考虑意外的因素,增加备份;在随性自由中,需要谨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长期坚持。
多年前,村上春树在观看一场棒球比赛时,看着击飞的棒球划过天空,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要当作家”,由此写出了小说《且听风吟》。
其实,生活的本源就是这么随机和任性。
关于多线程的优势

现代管理理论更多强调专注,认为人脑不适合干多件事,只能干一件事,做事讲求日清日毕,高效人士更强调时间管理,提出了诸如7个习惯、GTD、四象限法则等影响几代人的理论。
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认知和行为出发的,有很多前提假设和条件。专注力或“心流”状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
倡导专注投入、简化工作流程、细化分工操作,更多基于事务性工作处理。因为前期的创造性工作已经完成构思、框架和方案,后续进行的相对简单、大量重复的操作即可完成。
多线程工作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思维认知和创造力。哈佛大学在一项研究里已经证明,容易分心的学生更富有创造力。而分心另外一种意义上,说明能够引起分心的事项本身就需要足够的专注来引导。
所谓多线程,并不是同时推进所有项目,也是有所侧重,每个项目的比重和时序有所不同。当集中精力推进一项时,其他项目暂时悬挂。当一项出现阻碍时,可以切换到另外一项寻找启发和灵感。
每次进行项目转换,等于是换脑子,带来新鲜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样,做一个项目时,潜意识里还在关注另一个项目,特别容易出现灵感和火花。即使在一个项目实在做不下去的情况下,还有别的项目可做。
居里夫人早就证明了多线程的创造性,她在数学书读不下去时,改读英语,英语读不下去再改去学化学。
关于灵光一现的意义

真正的创造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而且要随时欢迎不确定性,甚至主动增加不确定性。
如同佛学倡导“渐悟”和“顿悟”,灵感就是那种来自随机、意外事件的激发。从混乱中来,到混乱中去。
灵感更多是一种直觉,来自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吸收处理大量的信息后,创造性思考会慢慢延展,陷入停滞后,只需终止有意识思考,等待潜意识里产生的灵感。
大多灵感需要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需要经年累与的刻意练习和深入学习,需要付出大量凝聚专注力、意志力的笨功夫。而那一霎闪光的爆发,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齐白石对弟子许麟庐传授绘画技艺讲“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正是这个道理。寻门而入需要百转千回、勤学苦练,而破门而出只要力量足够、一击而中。
正是刻意练习与灵感的有机结合,才塑造了引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众多天才。很多人只是看到天才在意气风发时的神来之笔,却没有看到背后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
任何持续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既需要时机、运气的把握,更需要坚韧的意志、时光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