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

2017-05-07  本文已影响45人  马骏Martin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2017年1月1日,和菜头在得到上发了一篇文章《选择的烦恼》,讲了他的选择方法论。简单归纳就是:年轻时广泛地接触世界,享受无限多的可能性,而成为有生活压力的成年人后通过有价值的人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减少选择的时间,增加思考的时间。

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如果有年轻人订阅了他的专栏,这一篇文章读明白就值回票价了。就像他的《槽边往事》自选集里有一篇《上班这件事》,一篇文章24�页,读完那一篇就值回书钱了。

有价值的信息散落各处。年轻时我们精力无限,我刚上网那会儿大家管上网叫“冲浪”,年轻人们漫无目的在各个网站、论坛闲逛,饥渴地阅读信息、观点、故事,发表不经大脑的言辞。而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再去“冲浪”,我们获得的通常是愤怒:“我居然花了5分钟读这种东西!”

这时怎么办呢?要建立基于人的信息筛选通道,有意识地隔离一部分信息,而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人肉筛选器”是关键。

我去年到今年初加入了几个高质量的社群,认识了几位优秀的同学,他们让我更确认了“这是个好时代”的想法。筛选信息、获取知识的首选途径是言传身教,而在这个时代找到优秀的老师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拥有专业素养又乐于分享的人们能通过教授知识和技能获得收益,充满困惑的年轻人们也能以很低的代价获得指导。

去年7月兰启昌发布了他的邮件订阅服务“开智计划”,其中有个部分就名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会推荐他在关注的优质公众号和个人网站,另外两个部分每期推荐一本书、一篇长文章。我后来把这个系列邮件抄送给几位好朋友,其中genex同学特地回复我,邮件里推荐的一部分公众号和书跟他的收藏重叠,由此他推导出兰启昌这位同学品味很好(笑)。

如果有心,有水准又喜欢分享的学习者并不难找,心思细腻一点甚至可以画出知识传播的链条。像开智计划第一期推荐的阳志平,17年前就开始在自己的网志上公开写作,他创建的开智学堂也有自己的公开学习网站,同时有“心智工具箱”等多个公众号。《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在持续更新自己的blog:mindhacks.cn,同时也是多个公众平台的写作者。Bridgewater创始人Ray Dailo、跨界学者/投资人吴军、水库论坛创始人欧成效、新生大学创始人李笑来......很多领域的顶尖高手同时也是公开写作者,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座知识和高品质信息的宝库。

有了信息的“人肉筛选器”,还需要做什么呢?分辨他/她们在讲的是“知识”还是“观点”,同时分析不同观点背后的共通逻辑。

李笑来先生在演讲中多次倡导“别买房,投资自己”,欧成效先生坚信比特币的价值被高估了1000倍,而他们两位分别通过投资比特币和房产实现了财富自由。而吴军、李笑来、欧成效的投资方式背后,核心逻辑都是价值投资,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如出一辙,区别只是应用的领域不同而已。


严格来讲,接近2个月没有写作,公众号也停更了。惰性和惯性很可怕,事情永远做不完,不把写作的优先级往前排的话,很容易就停掉了。这个主题是一个月前就想好要写的,拖了这么长时间,跟初始的思路完全不同了,真是汗颜。后面一段时间能保持每周至少一篇,同时我会尽快把前面想写的主题补写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