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越多越容易知识障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看过很多书学了一些知识后,却常常发现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
和别人沟通时会不自觉对身边人的进行认知水平上的“降维打击”,当具体解释给他人听时,对方好像不是能够完全的领会意思;
读书读的越多开始有点看不起身边不读书的人,觉得他们目光狭隘见识浅薄,感觉没人关心月亮,大家都只在乎低头去寻找那六便士;
懂得知识越多反而会感觉到自己越无知.....
读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膨胀”了,读书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读书是渴望自己有所改变,是因为知识的体系结构是宏大的,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所以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学习知识是对自我意志的改变甚至否定,以及价值观上的修正,所以我们在心理上是不适应的。所以说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长久坚持读书就一定能获得能力的增强和本质上的变化。
读书不是为了吃透书本,也不是为了完全记住,更不是为了成为自己的谈资,因为即使是吃透了也不一定能运用自如和融会贯通,所以有了主见更要向上发芽,向下扎根,根深蒂固了,学问便成了。
当我们对所学的一些知识解释给他人时,我们很容易被知识诅咒,因为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因为我们给一无所知的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或巨大信息量会比较困难,我们以为自己掌握的东西是常识,潜意识认为别人都该这样。一旦发现别人完全不了解,也听不懂我们的简单描述,就认为彼此频道不同,甚至感觉对方愚蠢。
知识了解的越多不仅容易被知识诅咒还容易陷入“知识障”。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知识的障碍。
当我发现别人说我境界太高他们也要好好思考一下或者消化一下的时候,当我感觉好像与身边的人很少能同频共振的时候有了一种莫名的寂寞感,当我意识到我开始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他人时的,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知识障”,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书籍、课程、培训、网络以及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就陷入知识的海洋,然后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大,懂的越来越多,自己的境界开始有所提高,认识问题与周边的人也产生了差异, 潜意识里也觉得自己不一样了。
其实我们的认知水平实际就是我们周围人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会把身边周围的人不自觉的作为我们心理的参照系,所以我们会不自觉的去进行对比和暗示,可是你除了“看了很多书”这种没法量化的东西以外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东西来证明你已经比这些人强了,所以会有一种剥离感和无法言说的煎熬。
读书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读书应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而是由源源不断要求上进的内驱力所致。读书是解决自己的困惑,提升自己的境界, 拓宽自己的思维,是为了明辨是非,避免自己有愚蠢的见识,至于别人读书不读书那是别人的事,无须去比较。
用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的高度和标准,去衡量他人,对不符之人存在贬损之意,即便觉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其实也没有必要恃才傲物。对内当知“满招损,谦受益。”对外,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读书多并不代表已经成为了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读书多应该是越来越谦虚,而不是越来越自大。
所以,莫把自己看的过高,也莫把别人看的过低,特别是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想在短时间内给予评价,那就有点可笑了。遇到不同的意见和思想,应该想着对方肯定有我所未及的见闻和深悟,不然,为何与我有不同的判断呢?
知道的越多,看得越多,知识面越广,就知道世界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学无止境,我们不停地努力,就是为了变得更加有知。
而保持谦虚才能使人进步,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完善。写到这里我便想起了朱光潜的谈读书的见解、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他们的文章都特别谦虚和严谨,言之有物又不摆架势。
所以,当我们即使知道很多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不要沾沾自喜,如果有人问你,知道就要换位思考给对方解释清楚,不要随意堆砌名词,不要陷入“知识的诅咒”;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可装作知道一二,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似乎知道的事情要斟酌再三以免误导旁人,而对于碎片化的知识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要去了解清楚,找到元知识,找到关联知识,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看到就以为学到,不要有片刻的见解,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心里要有一贯的知识系统。
读书,也是一种修行,杜绝骄傲自满,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求知,念念谦虚,尘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