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八大景
“八景”之说,古来有之,著名的有洛阳八景、关中八景、燕京八景等。据说燕京八景各景点的名称还是由乾隆皇帝最终确定的。之所以称八景,可能含有八方景物尽收眼底的意思在内。八景之外,也有称十景、十二景的,如西湖十景、巴渝十二景等,虽说也各有因循、各有所美,但毕竟还是以八景命名者居多。况且就数目而言,少了恐有遗珠之憾,难尽其美,多了又拖沓冗赘,不便记诵,而八则不多不少,正当其便。故一地八景之外,即便有新的佳境妙处,也多不以其他数目命名,而乃以新八景、后八景、续八景、小八景等附丽,这其实也是古人的风雅巧慧之处。
流风所及,潭头的先贤们也给自己的家乡拟了八大景,是为“潭头八景”。
潭头座落在豫西伏牛山和熊耳山的夹谷地带,是中新生代秦岭造山运动的产物。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脉平畴,伊河沿玉阳山蜿蜒流过,在滋养一方的同时,也孕育了天地灵气。早在几万年前,这里就回荡着古人类的山呼海喊。七千年前,当仰韶的文明之光照亮天空之际,这里也是一派燔土制陶、磨石作具的热闹场面。五千年前,始称伊侯之国;四千年前,坐拥三涂之域。商为有莘之野,周乃王畿之地。三家分晋,为韩国之壤;秦皇一统,隶三川之郡。汉代以降,郡属弘农,县则陆浑。其间变迁,不一而足。北魏年间,郦道元勘察伊水,来到此地,见深山大泽,水势沆漭,乃为之记述:“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可见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一大片深山湖泊。人们临水而居,过着亦耕亦牧亦渔的生活。因居湖之岸潭之头,所以被称为“潭头”。这可能就是潭头地名的原始由来。唐朝于此建古城一座,其迹已不可考,地名至今还在沿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割陆浑置伊阳县,治所设在东亭故址即今天的旧县,潭头归伊阳所辖。宋神宗熙宁年间曾营建潭州城郭。金元两代,潭头仍归伊阳县,隶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伊阳县,降嵩州为嵩县,潭头归嵩县。明清两代及民国,潭头皆归嵩县。1947年,豫西解放,割嵩县、卢氏县各一部成立栾川县,潭头划归栾川。
潭头山隔水阻,地处幽僻,有良田可耕,有林木可伐,自古就是安身乐居、避乱逃荒的好去处。昔人有诗云:“大化陶薰无稂莠,人在葛天无怀乡。戴月荷锄勤陇亩,不向世外问沧桑”,道出了潭头的地界之好。但由于明代以前史料匮乏,潭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和事基本上已不可考。不过这里毕竟属于华夏文明原生带的核心区域,三代以降又长期居于中国政治文化的日冕层,是“葛之覃兮”等周南之风唱响的地方,是唐代陆浑文化圈的谢屐安放之所,是宋代二程理学烛光近照之处,文化底蕴自应比较厚重。民间口传历史上曾出现过翰林学士、按察使一类的人物,但史籍渺茫,难以佐证。可以确定的是初唐诗人宋之问隐居陆浑山期间,曾携家人来汤池洗浴,并留有“氛氲桃花汤,去都三百里。远峰益稠沓,具物尽奇诡···重敦永劫愿,无负神泉水”的诗句。其《夜饮东亭》“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的诗句,描写的正是旧县到潭头一带春山月夜的景色。金代诗人李俊民隐居鸣皋山期间,也曾造访潭头,并有咏佛髻山(即九龙山)“十步都无一步平,往来人似画图行”的诗句。其《汤下壁诗》:“滚滚龙泉自吐吞,谁能个里混光尘。再三绕壁寻题句,饶舌山禽不避人”,写出了汤池的另一番妙趣。明代以来,官史、方志记述渐繁,人文事迹逐渐清晰。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洪武年间进士齐鲁,因血谏朝堂而闻名于世。清末一次科考,嵩县共录秀才十七人,潭头就占九人,其中第一名也在潭头。1937年上元节,嵩县名儒李警堂到潭头,见花灯琳琅,曾写下“笙歌入耳断还续,士女如云西复东”的诗句,并有“嵩境灯棚,潭头最盛”的记述。文化之繁盛,可见一斑。1939年至1944年,河南大学避乱办学于潭头,一时间学界名流、莘莘学子云集于此,开民智,易风俗,潭头文化也达到了历史高位。受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栾川县教育界、政界人物多出自潭头。
境由心造。深厚的文化底蕴,平静安适的生活,使得先贤们在耕读之暇,有闲情逸致啸呼风月,评章山水。老先生们仿照八景之说,也给家乡八个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起了有诗意的名字,被称为“潭头八景”。流传至今,版本已然不同。我幼时听到的有石门春晓、文峰插天(又称文笔插天)、东岳晨钟(又称东岳钟声、十里钟声)、玉阳霁雪(玉阳晴雪?)这几个。似乎还有甘露春泉(甘露春雨?)。汤池和大王庙的娃娃桥是否属于八景,各有说辞。近来了解到还有白云观日、伊水秋声、古城晓月、西岳晚云等。这些景物中,东岳庙(南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场大火中焚毁,十里钟声已杳不可闻。西岳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原甘露寺也早已倾圮,近年来虽有所恢复,但还远不及原来规模。整合多种说法,现存的还有白云观日、石门春晓、文笔插天、伊水秋声、古城晓月、玉阳霁雪,加上汤池和娃娃桥,刚好八个。汤池和娃娃桥似乎还没有确定的名称。建议汤池一景,如果就实而论,可以叫“九龙神泉”“汤下神泉”或“汤里热泉”,虽实却也能给人联想;如果就景物而论,可以叫“汤里暮烟”。傍晚时分,九龙山下,伊水河边,夕阳返照,冉冉升腾的热气合着村子里的袅袅炊烟,正是一幅绝佳的田园诗画。娃娃桥一景,建议名称不要太实,可以叫“石桥烟雨”或“石桥听雨”。记得幼年随母亲打这里经过,细雨声和着桥下潺潺的溪流声,着实动人。那情景至今还记得。
在梳理这些景点的时候,益发感觉八景太过局限,已不足以囊括潭头今天的风物之美,所以仿照后八景、续八景之说,另拟八景,将先贤拟定的依然称为“八景”,今拟的称为“续八景”。这续八景分别为:凤凰台的“凤台远眺”,拨云岭的“拨云观岚”,玉阳山前伊河湿地的“玉潭鹭飞”,大坪水库的“翠峡平湖”,洛栾高速公路跨河大桥的“长桥卧波”,马窑的“花布穿山”,秋树林的“秋林晚晴”,东山到石门岭的“东山牧归”。前后八景,潭头之景物,庶几可以容括。
八景既明,而为之赋曰:
有莘旧野,伊洛邈幽,山水佳处,奄有潭头。
枕熊耳而踏伏牛,扼石门而控楼关。玉阳耸翠,走秦岭以望昆仑;伊水萦碧,接黄河而通沧海。层岩叠嶂,深林密箐。金汤之固,尤胜崤塞;形胜之美,独步中原。地拥膏腴之沃,物藏品类之盛。芝华灼灼,乃秀气之催发;青霭氲氲,实灵机之噏动。风俗存周召懿范,人物有河洛气象。士农工商,各得其便;行止进退,皆成方圆。或勤于稼穑,执耒耜于田畴之野;或长于货殖,务经营于街市之内。或牧牛东皋,临风而弄笛;或赏菊南山,策杖而赋诗。伐木幽谷,静听百鸟嘤鸣;采药青崖,坐看众泉汇流。风起大壑,荡胸而生云气;鱼跃碧渊,解庄自得乐趣。常同麋鹿作伴,日与鸥鹭为邻。拊石击壤,饮露餐英。行处尽风景之美,入耳皆清和之音。物象纷披,虽丹青难摹其状;兴味幽奥,纵妙笔难尽其意。以是先贤撮其要,归其类,名之为八景。曰白云观日,曰文笔插天,曰石门春晓,曰伊水秋声,曰古城晓月,曰汤里暮烟,曰石桥听雨,曰玉阳霁雪。此八景者,诚能兼山川之奇趣,一域之灵秀,比诸汴洛之景亦各有擅场。立名以来,代有相诵。然自共和建元以来,山河丕变,景物日新,昔之八景,已颇见拘束。故于原八景之外,另拟新景,名为“续八景”。一曰凤台远眺,二曰拨云观岚,三曰玉潭鹭飞,四曰翠峡平湖,五曰长桥卧波,六曰花布穿山,七曰秋林晚晴,八曰东山牧归。前后八景,于潭头之风物,略无憾矣。
夫景者,物也。岱岳之峻,太华之险,壶口之壮,三峡之奇,若无其物,则无其景。夫景者,时也。乱世之残壁断垣,盛世则高台崇阁;昔日之穷山恶水,今日则富乡丽邑;孟子有蹄迹交道之叹,润公有春风拂柳之咏。夫景者,人也。范希文岳阳楼题记,苏子瞻钱塘湖疏浚。三代治沙,复见塞罕;一人振铎,始识重渡。皆赖其人力也。夫景者,心也。若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循天应时、抱朴含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则无处不风景、无日不逍遥是也。
夫潭头者,本具造化之神奇,欣逢圣明之时代,复得人力之鼎助,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是也。况其风俗也淳厚,民心也纯良,实葛天之厚土、康衢之乐乡也。身居其中,正所谓自处风景是也,正所谓自为风景是也,正所谓人景合一是也。
得此佳境,不亦美乎?
复为八景联韵曰:
日出层岚景色奇,插天神笔绘清姿。石门春晓催耕早,伊水秋声罢钓迟。寒月斜临古城静,暖云正共暮烟滋。几番听雨石桥上,犹记玉阳晴雪时。
复为续八景联韵曰:
披襟独上凤凰台,雾锁千岩一嶂开。雨散玉阳飞白鹭,水涵翠峡壮清怀。长桥伏浪叹经略,花布穿山巧剪裁。苍莽秋林浮晚霁,东皋笛里牧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