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不仅仅是给已经懂事的孩子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5605324/fe6d361b4ed2f195.png)
前几天的文章,简单一招,教孩子不惧怕困难,很多朋友反馈说方法不错,但是有的担心孩子太小不好用,有的担心孩子太大错过了好时机。
其实,不论对小朋友还是大朋友,这个方法都好用。尤其是在小朋友身上运用这一招,会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稳步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并对如何面对困难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固定流程,那么在不确定的未来,即便有很多艰难时刻,孩子也能凭借这样的方法,让内心平静,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至于手忙脚乱地败下阵来。
举例之前,再次强调一下这一招的重点,在于使用者本人的自我对话,其目的不仅仅是在技术技巧上应用,而在于让使用者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所谓的自我认知,简单来说,最基本的就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拥有什么,没有什么)
不论是自我刚刚萌动的小朋友,还是已经长大的视觉上的成年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重点。
很多人并不是克服不了困难,也不是困难本身有多难,多可怕,而是很多时候不清楚或者根本不了解敌我双方的力量,片面夸大了困难,同时还有些妄自菲薄,于是困难就压倒性的战胜了自己。
小朋友案例
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他们会希望跟其他小朋友有更多交流。有时候,有些小朋友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关系,他需要学习。
于是,对某些小朋友来说,这种交流就充满了困难。
有的小朋友在非常希望跟另外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者非常希望玩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时,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出面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一招。注意,这个时候父母问孩子的所有的话都是一种引导,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去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件事要不要做。
——你想不想跟小朋友玩,想不想玩他的玩具?
——如果孩子说,想。
——引导他说出完整的话,我想玩玩具,我想跟小朋友玩。
——特别希望,还是不玩也可以?
—— 我特别想跟他一起玩。
孩子的这个回答很重要,这是在他内心强化自己的这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想要这样做,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而不是似是而非,有其他人一起分担的。
这就是在给孩子一种掌控感,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启蒙。掌控感,是孩子产生驱动力最好的良药。(将来在学业上的内驱力,也是靠这些点点滴滴的掌控感积累来的,所以,要重视。)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玩也可以,那父母没必要让孩子非要去回答一个想,可能孩子在那个时刻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即便教了他方法,效果也不会好。(父母教育孩子需要善于等待时机)那就耐心等待下一次孩子有了特别希望的事情再来使用这个方法。
当孩子回答出,特别想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下一步了。
——你现在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跟小朋友交换的?(这里的重点不是交朋友的方法技巧,在于引导孩子的自我认知)
孩子的东西可能是自己的玩具,一小段外面捡回来的树枝,一粒从自己衣服上掉下来的纽扣,自己画的抽象派简笔画,啃了一口带着自己鼻涕的面包,(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之间的等量关系,不要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如果孩子这些东西都得不到对方小朋友的青睐,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想自己拥有的技能,比如,会吹个鼻涕泡,会用胳肢窝发出怪声,会用牙齿咬出整齐的花纹,会用脚趾头夹起书本,能在水洼里踩出一大朵水花。
父母完全不必考虑这些是否会真的换来孩子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个过程就是让孩子认清楚自己有什么,是自我认知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还小的话,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自己拥有哪些东西。
孩子小时候,他并不会因为某一次跟小朋友的交朋友不成功就一蹶不振,备受打击,转过头他会生龙活虎的进行下一项尝试。
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帮孩子认识自己。为将来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养成思考的习惯,为将来自我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困难,不断思考我想要什么,我拥有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达成愿望。
长大后,孩子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看上去这些困难的面目更加可憎,更恐怖。
拥有清晰认知能力的孩子,在将来稍微大一些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困难打到,因为他知道遇到困难时可以使用这个基本的思考方式,他愿意把自己拥有的和可以做的事情与要达成的目标进行一番对比后,再谈放弃的问题。
一个不轻易放弃,一个可以在困难面前先尝试一下的小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让父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