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瑫」"与旸瑫同读一本书"之《中国在梁庄》
"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的第1本书《中国在梁庄》
阅读时间:2019年2月11日
阅读页数:97-112页。
旸瑫的读书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通过相关宣传介绍,我认识这本书的时候,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以文学语言描述的,带有社会分析,乡村取样调查性质的书。可没想到,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一种快速读完的冲动,有种看小说,想知道结果,但又“享受”过程的感觉。
今天读了三个篇章《春梅:我不想死,我想活》《义哥:我原来是被抓的人,现在咱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光河:女儿的命换来了一幢房子》,不禁让我把春梅、义哥、光河当成小说中的人物了。
梁鸿文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和语言习惯,在这三个篇章里更加浸透,体现得更为酣畅。客观上,她是在讲述梁庄里的这三个人物的故事,有事实,有根据,有数据,像是调查,像是复述,更像是研究。可感性来看,却又是像在写三篇小小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种体验和感受。
所以,我强烈感觉到,这三个人物不是调研报告的对象,而是小说的主人公。
三个故事都极具戏剧性,也许戏剧性的冲突正是现实中国乡村冲突的重要特征吧。另外,梁鸿的语言,多处的描写已然不是调查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所能比拟的,那种文字的表述已经融入了她个人太多情感,有散文的笔触,有小说的笔调。
我边读边图画,随手拍了几张,字迹潦草粗陋,请各位读者见谅。
春梅是个留守小媳妇,梁鸿从女性的角度去描写她的美“春梅是村里比较漂亮的小媳妇,个子高高的,圆脸上一双大眼睛总是流露着好奇和警惕的目光……”
讲述她和丈夫根儿的亲昵“两人到城里去玩,也是骑自行车,你带我,我带你,亲得很。”
梁鸿直捣春梅的内心。写她让人写信,盼信,担心,期待,忧伤,恐慌,不断犯“花痴”,最后得了心病,喝敌敌畏自杀等。故事似乎一气呵成,顺理成章,似乎她的死就是一个注定的结局。在读完春梅的小篇章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旸瑫」"与旸瑫同读一本书"之《中国在梁庄》(7):他们都像小说里的主人公关于春梅的故事已然是篇精彩完整的小小说了。曲折的小说情节,生动鲜活的语言以及折射和反映的农村及农村外出打工男人和留守妇女的现实境况,都足以吸引和打动读者了。
梁鸿讲义哥的故事,有点儿古惑仔的味道,讲很非常江湖,颇有义气,码头的感觉。其实,现实也确实如此。义哥的经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曾经“被抓的人”如今却成了“企业家”,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肯定?作者是保持一种中立的评价还是有褒贬之分?至少,我在这篇文字里,没有读出明显的区别,也许对于学者梁鸿而言,她是中立的,客观的,可对于文学者而言,她似乎又有点儿肯定这种打拼,这种夹缝里求生存的本能。
光河的儿女的故事,其实是他曾经当过支书的父亲梁兴隆的故事的延续。这种因果,是中国人常有的思维和逻辑方式,梁鸿在这里也不可避免地提及,也属再正常不过了。
作者对来回光河家的路上乡村景色的描写以及对相关人物的描写,都相当精彩,精准,读着读着,就仿佛在看小说,读散文。我拍了两大段下来,供大家欣赏,我也在旁边涂了几笔。
「旸瑫」"与旸瑫同读一本书"之《中国在梁庄》(7):他们都像小说里的主人公 「旸瑫」"与旸瑫同读一本书"之《中国在梁庄》(7):他们都像小说里的主人公我在读完光河的故事之后,没有去立即往下看,而是在旁边写了自己的想法:
「旸瑫」"与旸瑫同读一本书"之《中国在梁庄》(7):他们都像小说里的主人公农民或说是中国人,最真实而质朴的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原始而简单,是愚昧?淳朴?无知?善良?我想,这些评判都对,都说明了某一个方面和环节吧。
故事归故事,但作为乡村调查,议论评说自然不可少。接在后面的一段文字正是梁鸿的理性思考。
可当我看完梁鸿的评论后,我发现,还是基本吻合了她的观点。
我们一起读书吧!欢迎加入“与旸瑫同读一本书”活动......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专属链接购买,将比官方直接购买获赠更多福利:月会员3个简书贝、季会员9个简书贝、年会员35个简书贝、尊享会员500个简书贝。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加微信6942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