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谈读书:求知不是目的,味道才是关键!
一代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著作等身。他在《生活的艺术》这本著作中,专门就读书这一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生活的艺术
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同时也能引领我们对有价值的事情进行沉思。因此,“读书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认的一种乐趣,极为无福享受此种乐趣的人所羡慕。”
但当谈到读书的目的时,林语堂却抛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观点——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求知,而是求味!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单单是为了心智进步而读书的话,我们必然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任务,读书的一切乐趣也就消失了。所以说抱着求知的目标去读书的人是不懂读书艺术的人。
读书也是艺术
什么是求味呢?不同人写的书,不同时期著的书,不同国家出的书都有不一样的风味。这就好比是不同种类的食物,会根据个人的不同口味,各入不同的胃。而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吃对自己胃口的菜。”因此,林语堂觉得世上没有必须要读的书,一切得依照自己的兴趣来。
林语堂关于读书目的的言论的确会给我们很大启发。从孔子那时候起,“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口号便提了出来。尤其是之后科举制度的建立,人们更是把读书的目的直接与做官相连。甚至衍生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狭隘思想。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就是读书的目的。直到今天,这种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读书观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反而更加深入人心。
根据去年的读书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年读将近8本书。然而我却很怀疑大家完成的质量。我还问过几位读研的朋友,他们当然在量上远远超过了8这个数字。但真正最后咂摸出味道的实在是寥寥。
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他们为了完成论文去看书,他们为了做课题而看书,为了完成导师的任务而看书,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而看书。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观点,他们几乎没有一本是为了求味、为了自己而去读书。
时代的车轮越转越快,我们似乎越来越忙。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掌控碎片化的知识真的愈加成为考验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标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彻底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精神。我们读书都是为了有用,为了提升各种技能,通过各种考核。
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去完整的看一本书,只能每天十点躺在被窝登陆APP花个十几分钟去听一本书聊以自慰。但我们还是觉得时间不够,有时甚至恨不得朝着播音员怒吼:“别那么多废话,直接说干货!我要干货!”
读书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是物我两相忘的奇妙之旅。然而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有如此的闲情逸致了。明天依旧很忙,但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放缓他们的脚步,去品尝真正读书的味道,然后告诉我们这些味觉已经迟钝的人:书的味道真的很迷人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