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TM的大数据!
1、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有不少人热衷于讨论“大数据”。
你随便拉来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问什么是“大数据”,他能滔滔不绝地扯出一大堆专业词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
反正你也听不懂,觉得很厉害就对了。
其实,我们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可以变为数据:每天坐地铁上班,属于出行数据;网上购物,属于消费数据;去一趟国外旅游,属于娱乐数据......
当无数人的数据被集合归类,就统称为“大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
你每天光顾楼下的早餐店,只能看到自己的消费金额,而店铺老板可以统计客流量和销量,获悉顾客的喜好,进而调整食材量。
再延伸到其它行业,一些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提升临床试验、新药的研发效率;政府通过大数据建立城市规划图,甚至控制疫情的扩散。
这样看来,大数据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既方便了我们生活,企业也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国家同样希望互联网企业能引领技术的变革。然而纵观国内企业,更愿意利用手中的数据来牟利,这样来钱快。
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当隐私从道德领域滑向市场领域后,便成为可供出售的商品,全凭商人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它们喜欢收集用户信息,挖掘各种需求和隐私,完善用户画像,比你父母还要了解你,然后再卖假药、推荐莆田医院。小公司没有精准的营销能力,它们只能粗暴地贩卖隐私来获利,形成一条完整的黑产链。
技术总是一把双刃剑,如今大数据在探索人类道德底线的路上,快速前进。
2、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
你觉得自己的隐私不值钱,没有利用价值,无论谁能不能看你的微信记录,都不在乎。
当每个人都抱着这种鸵鸟心态时,更多摇摆不定的公司就会选择作恶,因为被舆论谴责的代价太低了,或者说,国人的包容性太高了。
诚然,如今我们享受到便捷的生活,离不开大数据的建模和分析,但是也失去了保留隐私的权力。
我上网买了一件商品,不代表你可以擅自在所有网页推荐我买过的商品;
我在网上浏览,不需要你推荐附近的商家和莆田医院,更不想点击广告弹窗;
没经过我同意,请不要擅自安装流氓全家桶,并绕过电脑权限,获取用户隐私;
我使用输入法只是方便打字,拒绝加入用户体验计划,更不允许明文传输,将打字信息传到贵公司的服务器里;
我下载手机软件,不需要你时刻定位我的GPS位置进行追踪,更不需要你推荐附近的商家;
我填写的快递单据,你们内部人员凭什么卖给各种电信诈骗分子,甚至泄露地址信息,威胁到人身安全;
我连接商场wifi,你们服务商为何偷偷地保留信息,并且访问手机软件,追踪我的活动轨迹;
我知道自己的资料以十元的价格在网上被打包出售,而卖家却是金融和保险公司,你们成功完善了黑产的上下游交易环节。
当我的手机号码被泄露后,银行余额、通信记录、身份户籍、通信记录、航班记录、收货地址和出入境记录都能被查到,请问这些数据是怎么流出的?
我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是谁给了你们肆无忌惮地权力?
你们其实在纵容,你们所标榜鼓吹的算法推荐,你们所自诩的“大数据模型”,所谓的千人千面、深度学习,却让邪恶动画一直保留,直到被曝光才下架,何也?
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孩子看完这些动画后,你们还能推荐更多的类似邪恶动画,拎起这些孩子的头颅,一脚扔向了不归路。
我很好奇,为何那些邪恶动画都能被算法推荐,你们是真地不知道这些视频的存在吗?平台的内容审核去哪了?仅仅一个下架、一个不痛不痛地道歉就解决了?
互联网有原罪,我以为是早期的法律不规范所致,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现在看来,这都是狗屁,我只看到你们在故意作恶,为了流量和利益,秉着法不禁止既自由是吧?
这一幕我似曾相识,我翻开互联网一查,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个网页都写着“大数据”三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网页边缝里看出字来,全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3、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大数据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们的思维?
人们倾向于休闲娱乐,懒惰更是人之常情,恨不得伸手就能获取所需。遗憾的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以流量作为导向,只要能增加流量、留住用户时间,就会无所不用至极。
各种娱乐八卦、低俗视频和擦边球内容会投其所好,促使用户在生理冲动下点击,并且大受欢迎。这类流量被统统汇聚成“大数据”,让人继续琢磨,完善大众的偏好:
微博用户喜欢看什么热搜,就刷什么内容,就连紫光阁地沟油都不放过;
观众就喜欢流量明星电影,于是各种“大投资巨作”越来越多;
大家就喜欢看各种小姨子、黄暴漫画和社会摇,那就批量生产出来;
也有不少人喜欢看黑社会大佬惩恶扬善,以暴制暴,没问题,群演都找好了。
越低俗越恶搞的内容,用户就越喜欢,平台也会继续推荐,甚至鼓励用户自己上传视频,既能娱乐大众,又能解决温饱,一举两得。
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在我们这个时代成功被应验,畸形的规律成功被我们保留。
当越来越多劣质文章轻松破10万阅读时,作者不再为爱好而写,而是奔着数字去,只关注传播数量,抛弃了文章质量。
当一篇文章最后的成果,表现为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10万+”时,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金钱,也代表着“文章水平”。他们必须琢磨着如何才能刺激到大多数人的感情,即使强迫读者感动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因为有“大数据”分析,但凡文章的字数越长,读者就越没有耐心读下去,甚至看到偏长的文章就开始头痛。为了照顾读者感受,如今文章的字数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统一,风格也越来越固化。
即使有读者厌倦了,不去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依然有千篇一律的视频和励志书籍等着消化。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有许多琳琅满目的内容摆在我们面前,看似应有尽有,其实一无所有。
4、人们正踏向天堂,人们正走向地狱
我受不了被“大数据”支配的恐惧了,看着台下激动麻木的人群,怒火中烧,想骂醒他们:
你们看这些企业,戴着面具
在舞台上装腔作势
出卖我们的隐私,来侵蚀我们的神经
炮制各种低俗内容
你们的感官早已麻木
已经无法接受真正美好的东西
甚至都不能沉下心去看书!
你们为什么要看这种烂玩意
生产大量的数据垃圾,再将数据垃圾吃进去!
正是因为你们的要求太低了
所以他们才安于现状
赚这种钱的企业真不要脸!
把垃圾捧上天的你们也真不要脸!
我不是一个救世主
我没有权力去改变世界运行的轨迹
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
有捍卫个人隐私的权力!
生活在这个数据时代
是为了让生命得到尊重
而不是彻底地失去尊严!
......
这时,台下观众传来雷鸣般鼓掌,就连互联网巨头也冲我点头:“你的肺腑发言十分精彩,我喜欢你的演讲!”
“这不是演讲!”
“没关系,我会给你开一档个人脱口秀,流量会很可观,我想观众也会很喜欢你!”
观众席传来兴奋地呼声:“赞成!赞成!赞成......”
我愣住了,猛然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
原来反抗也能成为新的潮流,它喊出的不是觉醒,而是消费。
如果康德还活在世上,当他抬起头来,再也看不到灿烂的星空,更没有什么道德法则。
星空的尽头,不是宇宙,而是密密麻麻的人造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
它们就像一块块黑镜,监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收集着大量隐私数据。
康德只能发出一声怒吼:“去TM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