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217】三个榜样:张安世、疏广、疏受。2018-
三年(前63年)
1、
春,三月,下诏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
2、
三月二日,下诏说:“朕微渺时,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将史曾、史玄、长乐卫尉许舜、侍中、光禄大夫许延寿等,都对朕有旧恩,还有已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学习文学经术,功德尤为显著,《诗经》不是说吗:‘无德不报’,现在,封张贺的继子、侍中、中郎将张彭祖为阳都侯,追赐张贺谥号为阳都哀侯,丙吉为博阳侯、史曾为将陵侯、史玄为平台侯、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成侯。”张贺还有一个孤孙张霸,年仅七岁,拜为散骑(皇帝侍从)、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以前的故人,下至当初皇曾孙被囚禁在郡邸狱时的狱吏,有照顾保护之恩的,都加官进爵,赏赐田宅、财物,各以其恩情深浅报答。
丙吉临到要受封的时候,刚好生病,皇上担心他的病好不了了,派人将印绶送到他的病榻前,希望他能在生前受封。太子太傅夏侯胜说:“丙吉不会死的!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能享受到他的回报,然后传给子孙,如今丙吉还没有得到回报,这病虽然重,但不会死!”丙吉果然病愈。
张安世自以为父子两人都封侯,在为太盛,爵位不能辞,于是辞去俸禄,皇上允许,下诏将张安世的俸禄,以“无名钱”的名义,存在都内(大司农总库),积累了上百万之多。张安世为人谨慎周密,每当和皇上商议决策大政,皇上做出决策,他就称病回家休养,等到诏书颁布,他就假装惊讶,派他的属吏到丞相府问什么情况。所以朝廷大臣,都不知道他参与了决策。每当他想皇上推荐某人,该人来感谢他,他就大为恼恨,说:“举贤荐能,岂有私自答谢的吗!”然后就跟对方断绝来往。有一位郎官,功劳很高,却没有得到升迁,找张安世诉说,张安世回答说:“君之功高,明主自然知道,我们当臣子的,不能自言自己的短长。”拒绝替他说话。过了不久,那郎官果然得到提拔。张安世看到如今父子尊显,非常不安,为自己的儿子张延寿申请外放做地方官,皇上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过了一年多,皇上怜悯张安世年老,又把张延寿调回来,任命为左曹(尚书府东厢主管)、太仆。
华杉说:
张安世的处世之道,和张良一样,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追求利益最小化,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保平安。因为位置太尊显,就招致嫉妒,而被嫉妒,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风险。申请将儿子外放地方官,也是担心他没有父亲的修养和品德,参与到宫廷斗争,危及家族安全。
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市恩”,什么意思呢,市,就是卖。他为国家举荐人才,那被举荐的人,得到了升迁,蒙受的是国恩,应该感谢皇上,而不是感谢他的私恩。如果感谢他,那就是他把自己对皇上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出卖了,这样的出卖,就是结党营私,形成小圈子,利益集团。他断绝和被举荐者的来往,就是公开显示:没有那个人是“我的人”,大家都是皇上的人。
总结他的原则,主要是两条:
一、比“该拿的”少拿一点,主动退让。
二、一切站在皇上的立场思考和行动。
3、
夏,四月十四日,立皇子刘钦为淮阳王。
皇太子刘奭,本年十二岁,已经熟读《论语》和《孝经》。太子太傅疏广,对太子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里的话)如今咱们仕宦已经到了二千石的级别,官成名立,如果还不知止,不离去,以后恐怕要后悔!”于是父子二人,都称病,请求退休回家。皇上都批准了,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送黄金五十斤。公卿和老友们,在东都门外设酒席为他们饯行,送行的马车有数百辆。道路围观群众都说:“贤哉二位大夫!”还有人为之叹息流泪。
疏广、疏受回到家乡,每天叫家人变卖黄金,摆设宴席,请族人、故旧、宾客,一起饮宴娱乐。有人劝疏广,为什么不留一点黄金,给子孙买一点产业。疏广说:“我也不是老糊涂,能不替子孙着想吗?只是我家本来就有田产房屋,子孙们只要勤力其中,已经足以丰衣足食,不比普通人差了。如果增加田产,让他们有富余,那不过是教他们懒惰而已。如果他们有贤能,那钱多了,会损害他们的志向;如果他们愚蠢,那钱多了,会增加他们的罪过。况且,富贵是招人怨恨的东西,我既然不能教化子孙,就不要用钱财增加他们的过失,又替他们召来怨恨。况且我这些钱,就是圣明的皇上给我养老的,我就用这钱,来与乡党、宗族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这样不好吗?”于是族人都悦服。
华杉说: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疏广、疏受就是这样的君子了。在朝廷,他们不愿招人嫉妒。回到家乡,他们甚至也不愿意招来家乡人嫉妒。如果带着钱回去,把家乡的好田好地都买了,家乡人看着也不开心,不如把钱跟大家一起吃了喝了,大家开心!
至于要不要留钱给子孙,他们也自有一番道理。我想起父亲生前常对我说:“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有多少钱够呢?无论有多少钱,都不够!而只要你有赚钱的能力,随时管够!
华杉版资治通鉴【217】三个榜样:张安世、疏广、疏受。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