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7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020-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格时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道德经 . 第七十六章》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软脆脆的,死了之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一类的。

道家一向推崇对万物本性的接纳。与永恒的自然之道相比,人与万物均是有限的。虽然生命在时间序列上是有限的,但在实现路径上却有着多元可能。

老子说,人与草木相似,其生长的状态是柔弱的,所谓“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一旦枯萎则“凉风从西至,草木日夜衰”,这样看来,所谓的坚强其实是僵枯的前夜,因此人需守持住象征着自然生命的柔弱,远离透支生命的“坚与强”。

当然,老子这里所说的“坚强”,指的是僵硬不化之坚和苛求过度之强,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意志品质的坚强是两个不同的观察维度。

《庄子 . 天下篇》有言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消于人,虽未至于极”。意思是说,知道雄强,持守雌柔,愿成为天下的沟壑。坚硬的易于毁坏,锐利的易于挫折。常常宽容待物,从不侵削别人,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在道家的思想里,明晓自身的雄强,但却隐藏于内,表现雌柔谦和,并甘愿居于天下谿谷,是因为懂得了“柔弱与坚强”的辩证关系。时刻以宽容慈爱待人接物,因为顺应了自然之道,所以其天性禀赋可以发挥到极点。

项羽在《垓下歌》中留下了其人生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曾几何时,西楚霸王叱咤风云英雄盖世,不可谓不“雄强”无双,然现在“四面楚歌”之下,那曾经风驰电掣的乌骓宝马,看来是已无用武之地啦,虞姬啊虞姬,此时我又将与你何颜以对呢。

在慷慨悲歌之中,项羽走下了属于他的“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的历史舞台。替代他的是更明晓“知其雄,守其雌”,且以“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汉高祖刘邦。

所谓“柔弱胜刚强”,在孩童的品格培养中,培养其守持雌柔,静以修身,温和待人的内心,虽看起来“柔弱”,却因为契合着自然之道,而具有远超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持久力量。

公元1201年,苏轼在病逝前,做了一首可以称得上为自己盖棺定论的小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灵已然柔软到寂静无欲,不为外物所扰。这一生看似漂泊无依的小船,载着东坡居士平生功业,一路驶过了黄州惠州儋州。本真的“柔弱”,成就了无华的“坚强”,在苏东坡那里做出了最恰当的注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