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哪有父母不偏心,你被哪种伤害过?
一,重男轻女的偏心
说起重男轻女的偏心,欢乐颂的樊胜美应该是最典型的,读者琪琪的经历简直是有过而无不及。
琪琪家在贫困的山村,那里人普遍重男轻女,即使她从小读书成绩好,初中毕业后妈妈还是不许她上学。而弟弟上学就知道睡觉,打架,惹事生非,妈妈也要逼着他上学。
还好,有好心人出钱供琪琪继续读书,她才能上高中,考大学。
大学毕业后,琪琪根本不敢考虑考研,立马找工作,妈妈要求她每个月只留下五百的生活费,其他准时五号全部寄回家。
家里有不争气的弟弟,再多钱也不够擦屁股,琪琪劝妈妈不要再溺宠弟弟,否则就是害了他,可妈妈根本不听。
终于惹大祸了,弟弟醉酒驾车撞死一个疯老太太,妈妈不想弟弟坐牢,答应了赔偿六十万私了的要求。
“你不能不管的,他是你弟弟,进去后就毁了。”琪琪没有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妈妈居然独自坐火车来找她,见面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妈,我哪有那么多钱,再说他那么不成器,说不定关进去吃点苦头是好事。"
"我听说城里有人包养二奶生孩子的,要不你也去试试,不管怎样先拿到几十万再说,这时候没有什么比你弟弟重要。"妈妈心里很清楚,不成器的儿子除了拿钱去砸,没有其他的办法。
"我也是你女儿啊,我都二十六岁了,村里和我差不多的姑娘谁不是孩儿妈了,你怎么就不能关心一下我?这里只有八万块,是我这一年全部的积蓄,你拿着回家吧!"
琪琪把唯一的卡递给了妈妈,彻底心死,辞职去了另外的承受,更改了电话号码,从此她就没有家,没有父母。
五年后,琪琪经历了结婚生子,听说弟弟和弟媳把中风的父亲赶到了老房子里,她回去把父亲接到了身边,没有去看看妈妈和弟弟他们,临上车前托邻居带了五千块钱给妈妈。
父亲知道琪琪心里从未原谅妈妈和弟弟,对于家里的事情从只字未提。
父亲死后,琪琪带着他的骨灰回到了老家,见到满头白发的妈妈,背也驼了,跟着四岁大的孙子后面追赶,气喘吁吁的,再也没有当年的强势。
妈妈一直表现得很小心翼翼,弟弟弟媳也尽量讨好和巴结,可她还是无法强迫自己去原谅,有一种心如止水的感觉,就连心底的怨责也烟消云散了。
村里很多人说琪琪是白眼狼,忘恩负义,还和自己妈妈记仇,对于这些评论她一概不回应,那些人没有过她的经历,又怎么会理解她的伤有多深呢?
中国讲究百善孝为先,不管父母有多过分,当儿女的都应该无条件选择原谅父母,这是道德绑架。
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能够和睦幸福从来不是道德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爱。
对于父母变态的偏心,如果内心尚存芥蒂,在你没有准备好原谅或者接纳时,完全可以不强求去和好,带着恨意的原谅,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二,因能力有限的偏心
我有一个小表姐,经常都会发牢骚鸣不平,说姑姑和姑父偏心,让大表姐接班了爸爸的工作,而她却只能在家务农,要不然自己也不会比姐姐差,甚至还会更好。
姑姑不止一次的说过,其实不是偏心,只是后面政策变了,就连姑父都下岗,哪还有接班这种说法。但小表姐还是不依不饶举例了很多,比如说姑妈不该去给大表姐带孩子,姑父不该把家里的柴米油送给大表姐,甚至怀疑姑姑和姑父的退休金都贴补给了大表姐。
总之,在小表姐心里,父母就是偏心,什么事情都想着姐姐。
人要是不讲理起来,会觉得自己讲的每个字都很有道理。
姑姑和姑父一直觉得对小表姐有亏欠,很尽心尽力帮她带孩子,做农活,姑父还去打工贴补生活费。
姑父去世后,姑妈把一本存折交给了小表姐,那是他们二老全部的积蓄,一分都没有给大表姐,算是给小表姐的补偿。
小表姐看着那二十万的存折,终于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无论她怎么求,姑姑执意单独去住以前的土屋住,从此一个人过,也不要两个女儿一分钱。
我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是典型的多余的孩子,听说当年差点就送人,这点我得感谢我父母,在我们老家,像我这种情况送人的太多了。
我算是被强迫辍学,当然也是因为爸爸突然去世,妈妈一人无法负担三个孩子读书,再说当时我学习没有姐姐那么好,放弃我也是妈妈的无奈之举。
我也曾很多年对于妈妈的偏心不能释怀,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甚至抗拒回家。还好最终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没有因为妈妈的偏爱而自暴自弃。
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慢慢理解由于能力的有限,父母给孩子的爱也就那么多。
被放弃的孩子要想和父母达成和解,原谅他们曾经伤害过自己,那就必须变得强大,甚至超过父母偏爱的孩子。
只有自己越来越幸福强大,才不会害怕受伤,终有一天会自愿抛弃以前的仇恨。
坦然接纳父母,其实也是拥抱曾经伤痕累累的自己,也就能真正理解了父母。
三,端平一碗水的偏心
我家隔壁的三婶,生了俩儿子,为了一碗水尽量要端平,修房子,娶媳妇都一起的,老大先生孩子,三婶去照顾了半年,老二的媳妇要生了,她又去照顾了半年。
为了继续公平,二老就一个儿子家住三个月,三婶负责带孩子和做家务,三叔就帮忙干农活。
有一次在大儿子家到期了,刚好儿媳妇娘家有事,三婶他们就多呆了一个星期,惹得二媳妇很不高兴,说了很久风凉话,到期后也必须多呆一个星期才可以走。
后来有一次小儿媳生病住院了,三婶就把孩子一起带到了大儿子家,惹得大媳妇很不高兴,说孩子吃了很多米和肉。
两个媳妇因此闹得不可开交,俩兄弟也差点打起来了,最后把矛盾聚集到了三婶身上,手心手背都是肉,帮谁都不对。
三婶和三叔商量好了,谁也不帮,也不指望养儿防老了,二老背着麻袋去三婶妹妹哪里去打工了,一走就是五年,一次都没有回家。
有时候因为父母太过刻意强调公平,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在比较上。
我也有俩儿子,相差七岁多,自认为一视同仁,可两个孩子还是觉得有偏心对方的时候。
比如,我答应了哥哥的要求买玩具,而拒绝了弟弟买玩具,那是因为他还小,很多要求不合理。
可弟弟的理解是妈妈帮哥哥买东西了,而没有帮他买,这说明妈妈偏心爱哥哥,多了几次就积攒下了情绪。
由于弟弟比较小一点,我还能抱得动,亲他也不会反对,这样亲密的互动自然就会多一些。
哥哥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眼神看得出有些不愉快,有一次我问了他后,他说有点嫉妒和羡慕。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把切好的蛋糕分给家人,都是一样大小的,妹妹拿起蛋糕后突然大哭说是姐姐那份,多一点,一定要和姐姐换。
姐姐则说都是一样大的,坚持不换,妹妹哭得可伤心了,还指责说妈妈偏心,把大块蛋糕给了姐姐。
妈妈看了一下姐妹俩,然后跟妹妹说:“那如果你来切,可以确定是公平的吗?”
妹妹点点头:“好!”
妈妈又拿来了一个蛋糕,再次跟妹妹确认:“你会把蛋糕平均地分给姐姐跟你对不对?”。
妹妹一边点头一边开始切,切好后就在姐姐拿起一块蛋糕时,妹妹又“哇”得一声大哭起来:“姐姐把最大一块抢走了。”
妈妈让姐姐坐着去吃蛋糕,任由妹妹哭得昏天抢地的。
可见,要想把一碗水端平,哪有那么容易,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来看问题。
有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的父母,最好就是不要太过强调公平,这样孩子就可以避免有比较的心理。
应该从小告诉孩子,父母在做决定时有多重因素的,如果看到了不公平,那绝不是偏心。
其实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父母真的向他们传递了爱的信息,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我是被爱的”,自然就会除掉不爱和被偏心的心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