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 | 境地须看不如我者?
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的处境?这确是人生历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能否处理得好,也关乎个人的存在形态与发展进程。
在《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书》中,有这样一段嘉言,可供镜鉴参悟: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此言中的“啬”,本义为“收获谷物”,此处则为“闭塞不通”之义,“啬境”即困境、逆境之涵义。对于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反复琢磨,透辟思之,就会落入俗套,甚至获得消极的理解——“我处困境,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因而有一种自慰自宽的心理。可以说,“顺水”地阅读这段话,往往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但是,作为“嘉言”的“曾公说”,非此之义也。
那么,该怎样“打开”这段话语中的核心思想呢?其实,曾公话语文字本身已有点睛之笔,即是“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和“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这就是说,君子——真正富于智慧的做事成事之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困境、逆境,都会谨慎思维与行为、谨慎思想与作为,不因顺境而掉以轻心,亦不因困境、逆境而丧失其志,衰减自己的战斗力和战胜力。这当是不难理解的。
需要“绞脑汁”的则是“天之过厚于我”“天之非果厚也”的问题,特别是“较之尤啬者”的问题,亦即怎样“比较观”的问题。在这方面,曾公之言的核心旨趣在于:苍天从来不会厚此薄彼的,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人)的。由此,“顺境”与“啬境”的看待就须别具只眼,别有洞天了。
顺境,最在于适应事物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做事成事;逆境,是否个人或组织(企业、公司)违背事物的发展逻辑而思想与作为?是否个人或组织(企业、公司)的智慧、素质与能力不适应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逆境中的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
具体而言,顺境之时有比你我更顺者;啬境之时有比你我更啬者,这都是客观存在,我们该在两者之中发现什么?这是要害的,也是挑战智慧、素质和能力的。
无论顺境啬境,有所发现,有所变革,才能切实开拓进取,前进发展,无论个人与组织都是此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