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要去流浪
05.06至13
19岁的时候,我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背起行囊去了远方读书。
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寄宿过,也不擅长照顾自己,以前还总是体弱多病,父母在送我到学校后一直叮嘱了我很久、很久。
一开始还有过窃喜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的管束,直到他们站在校门口目送我回寝室楼。他们的目光里带着期许和担忧,也有一种我读不懂的伤感。
是我先背过身,但是母亲还是捕捉到我眼角的泪珠,后来她在回程的动车上给我打电话说:“别哭,就四年而已,很快就回家了。”
但后来,我却待了五年。
大学四年,是我过得最独立无依又自由散漫的日子,那时候我结交天南地北的朋友,也在深夜看着别人喝最孤独的酒。
我不喜欢群居,所以我和室友的相处并不算非常融洽,但是我依旧感谢大家对我的照顾。多少是被我爸宠出来的性格,很多时候也会发小脾气,但是生病的时候她们会坚定地陪我去医院,即使那时候是凌晨一点多。
那时候总是睡不好觉,写不好文字,也许是太热时没有空调,太冷时没有电热毯。所以每到假期,我总是那个回家最频繁的人,却也是家距离学校最远的人。
大学里自由的空气让我和母亲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因为我学会了如何把衣服洗好,学会了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学会了去旅行和拍照,学会了很多她不懂但是她又不会问的事情。
记得那时候是暑假,和一个室友约好了去西藏,但是母亲就是不同意我前行。我努力了很久都没有说服她,她给出的理由特别直接:“你身体那么弱肯定会有高原反应,而且那边那么乱。”
我说:“我这么年轻不去西藏,难道等到三十岁了再去吗?”
她说:“反正就是不能去,你爸陪你去都不可能。”
我和她赌气一个星期没有喊过她一声妈妈,那时候心里觉得特别委屈,觉得她为什么不支持我的想法。
年轻人的想法总是带着勇气,所以冲动而不顾后果,但是长辈的目光虽然腐朽却总是带着沉着。我也有很多时候埋怨她不懂我,还要强迫着我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但是越成长越是能明白她的心思。
后来母亲受不了我们两个人冷战,她说她陪我出去旅游我才消气。那个夏天,我去看了桂林的山水,也吃了鼓浪屿的小吃,但是母亲那时候腿脚就不好,她硬是陪着我走完了全程。
年轻时和小时候都不懂事,直到很久之后我才发现,小时候被母亲用棍子打的时候,把声音哭哑的人是我,死不认错的人肯定也是我,把我拎起来给我擦眼泪的人是她,省吃俭用给我买昂贵礼物的人也是她,不过哄我吃饭的人肯定是我爸。
母亲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对我好,而是她忍受了太多苦楚,却很少把抱怨带给我们。
小时候家里下水道堵住,刚好外面又下着大暴雨,然后各种脏东西就顺着雨水倒流进家门,在客厅里脏水就没过了脚踝。那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我和母亲一人一个盆,把脏水往外泼,直到雨停我们才停了下来。我们的双手红红的,我抬头发现她的眼睛也红红的,我想着可能是脏水混合物太臭了,被熏的吧。
男人似乎在压力大的时候总爱喝酒,记得以前有一阵子父亲总爱喝醉,母亲就和他吵个不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失手把母亲推倒在地,他站在门边有些局促,但是母亲倒在地上没有起来。我冲过去想扶她起来,她用另一只手把我往外推,离得近了我才听到她在小声地啜泣。然后我心里充满恨意地咬了父亲一口,他抬起手佯装想揍我,母亲马上把我拉过去护在身后说:“你敢动我女儿试试。”
高三那时候压力比较大,结果英语听力没考好心态崩坏,回家趴在床边嚎啕大哭,我说要是考不上本科怎么办。母亲说:“我知道你尽力了就好,没有关系的。”我特别伤心地说:“他们(亲戚)会嘲讽我们的……”母亲说:“大不了我们不上大学了,读得那么辛苦有什么用……”
我突然就来气了:“不行!为了争口气!”然后我又重燃了斗志。虽然英语没考好,好在数学超常发挥。
23岁时喜欢上一个男生,喜欢到可以为之与家里抗衡。一开始赌气不回家,和母亲争执了很久,后来渐渐地母亲给我打电话的次数多了,问我怎么样,我说挺好的,她说你好那就好了。但是后来惨兮兮回家的人也是我,没有受到母亲的冷嘲热讽,她只是说:“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纸短情长,至此已潸然泪下。
我曾是她的期望,如今是她的归属感。比起以往的母亲节只能给她打个电话送祝福,今年终于可以请她吃一顿大餐,陪她逛街给她买衣裳。
她的眼神越来越模糊,脊背越来越弯曲,膝盖越来越疼痛,她与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可是陪伴在她身边的每一天,我都尤感幸福。与其和她说着她不懂的语言,不如有空给她修个指甲贴心。
年轻的时候我独立过、疯过、闹过、爱过、哭过,现在的我知足又感恩,大概是因为母亲的善良和包容,才使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如果有一天我要去流浪,那么我一定会回到你的身旁,是外面的风雪太过于漫长,也是因为你在的地方才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