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处理之——被拒绝
“被拒绝”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面对拒绝,有的人可以一笑而过;有的人在面对重要事情的“被拒绝”后,可能会承受不了,放大事情的伤害性,产生过激情绪反应:比如情绪失控,甚至有反击冲动,或者自我怀疑,破坏自尊而产生自我伤害。
面对此类情绪反应,该如何疗愈或者引导?
1. 停止自我批判。
对“被拒绝”敏感的人,一般都是“内归因”型的人,即出现问题时,容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容易怀疑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容易给自己贴不好的标签,形成隐性的自我攻击。
往往最影响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甚至过分解读后产生的自我攻击。
其实事件当中,“我”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人,还有对方,还有事件本身,还有促成事件的各种机缘,所以“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是导致事件的原因。
尝试着从“自我纠结”里面跳出来,把自己从事件中剥离出来,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同时,即使真的主要原因在我身上,我也不能一味否定和攻击自己,最好的归因方式是“归到行为上”,不是我这个“人”有问题,不是我一无是处,而是我的“某个行为”暂时没有起到足够好效果,我以后要积极修正我的这个“行为”即可。
2. 找到自己价值,找到自尊。
自我评价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容易被拒绝,也容易被拒绝后的情绪困扰。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有的放矢,去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
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多关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多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小圈子,多与自己同频的朋友在一起。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以此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当自己归属于某个或者某些可信赖的群体时,内心的力量也会增强。
不要总拿自己的劣势比别人的优势,要看到即使优势再多的人,也有自己弱项,同时,有很多人没有我所具有的优势,更加立体多面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多加刻意训练,养成用更加立体的角度看待事件,看待人生和世界。
世界就是这样的,你的眼界宽了,格局大了,事件就变小了,世界就变小了。
3. 尝试自我脱敏
“自我脱敏”可能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其实就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减弱对“被拒绝”的敏感性。比如可以去经历一些轻度的拒绝体验,在做事情之前,就给自己做好心理预设,任何事情都有“被允许”或者“被拒绝”两种可能。在接到推销电话的时候,想象一下推销员每天要被拒绝多少次,他们仍然对自己的任务坚持不懈。
人在多次受到拒绝后,自身就会产生一层防护膜。也可以去尝试一些事情,虽然被拒绝了,但你可以一笑而过,无所谓,多次经历后,就会脱敏,同样的经历再次发生时,就不会再对你产生大的影响。
这三个方面的练习,其实也是一个转变信念、历练内心的过程,可以让你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个敏感内归因型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苦恼,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练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