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李云龙,我敬你是条汉子:《亮剑》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8人  嘎吱哥

小的时候,电视剧《亮剑》风靡一时,而我作为一个小电视剧迷,多烂的片儿都能看的下去,当然《亮剑》算得上印象深刻的作品。

昨天不知道怎么翻出了这本书,就随手翻了几页,这下好了,一看刹不住车了。300多页,今天就给看完了,而且看到后面一把鼻涕一把泪,把办公室的小伙伴给吓坏了。大概,这种狂热劲儿最近的一次是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吧,真是久违了。

别看我是个女的,但是骨子里有狂热的英雄主义情节。我太喜欢小说里面塑造的李云龙了,不只是喜欢这样的英雄人物,甚至常常幻想自己要是能成为这样的人就好了,譬如说能一骑绝尘出塞外,单枪匹马挑贼窝什么的,嘿嘿,不过只能是幻想幻想。

首先声明,书跟电视剧挺不一样的。昨天晚上看到70多页的时候就很困惑,因为到这里淮海战役就打完了,大概五分之一的篇幅就把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交待的差不多了。电视剧演到这个地方就基本上结束了。我当时就想这后面这么多作者写的都是个啥,既然讲一个将军,没有战争还有什么看头。可是看完了之后才知道,不只是战争年代需要亮剑,人生里什么时候都得有这种勇气,后面讲到建国后的种种,故事更显悲怆。

聊聊书里面的人物,当然李云龙、赵刚的戏份比较多,这个放到最后聊。除了他俩,其他的人物也是个性非常鲜明的。

楚云飞,是一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代表。他们有着良好的出身,从正统的陆军学校毕业,跟李云龙这样的泥腿子当然有着云泥之别。军事素养上,作者并没有刻意的贬低,比如面对日本特种作战队山本的偷袭,楚能有迅速的反应;淮海战役中,虽然险些跟李云龙同归于尽,但是双方都能迅速的明确战略要地。品格道德上,楚也算是有情有义,虽然早就知晓国共两党难免一战,但是在李云龙攻占平安县城一战中,楚云飞默默的帮李云龙挡了敌军援兵。故,楚虽然在战场上跟李云龙一直是敌人,但私交上,确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从最开始两人单枪匹马闯日本人宴会,大杀四方,到最后李云龙用楚云飞送的勃朗宁手枪自杀,楚为李云龙写的悼文在金门大陆海峡间播放。从始至终,两人虽然各为其主,但是确是一组从始至终的CP啊。

丁伟,更为才华横溢、聪明过人的少将。写他的笔触不算多,但是寥寥几笔却也写尽了这类人的特征。他的首次亮相始于南京军事学院,跟李云龙一样也是刺儿头。四个场景大概能交代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中他跟李云龙经常一起挑事儿,因为他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泥腿子出身,但是特别特别能打仗,所以对于军事学院的教员是不屑一顾的;其次,丁伟去李云龙家吃饭,遇到了李的岳父,一个大知识分子,两人不约而同的对当时的政治氛围敏感的捕捉到了不同,那还是建国初期,而那个时候李云龙还云里雾里呢。这是他较之李云龙政治素养高的一个表现;第三,军事学院的毕业答辩,丁伟基于当时的军事地缘格局,分析了把苏联作为假想敌的一个战略部署。当时苏联作为老大哥跟中国正是蜜月期,答辩中自然震惊四座,大家都觉得他杞人忧天。但是,结局却被不幸言中,最终老大哥还是跟中国掰了;第四,庐山会议之后,丁伟凭借他的聪明迅速看清了局势,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马上被抓起来了。怎么说呢,作者想要展现的丁伟是更为聪明的,也更为激进,看到丁伟被抓是让人扼腕叹息的。

魏和尚,以及后面出现的段鹏等一系列特种兵是另一类的代表。他们是那种武林高手的感觉,看他们出现的情节是比较过瘾的。比如,以一对五毫不费力啊,飞檐走壁啊,百发百中啊,总之因为写的比较神乎其神,有种传奇色彩在里面。这比较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魏和尚的死是很可惜的,因为他竟然都不是死在战场上的,是被土匪给伏击了,真算得上是阴沟里面翻船。但是我怀疑作者写这个情节纯粹是为了烘托李云龙的重情重义,因为和尚死了,李云龙哭了一场,并且直冲上山,把那些土匪全都杀掉了。场面写的有些血腥,但是更能体现出李云龙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内心还是非常重感情的。

最后来说赵刚和李云龙。这两个人其实代表了革命当中的两个典型。

赵刚是理想主义者,他是燕京大学毕业,正经知识分子出身投身革命。知识分子虽然理论丰富,但多少都会有点理想主义倾向,拥有譬如清高、自大等诸多缺点。但是在跟李云龙搭档相处的过程中,战争教会了赵刚很多,他学会了讲粗话、喝酒、吵架,但是更学会了面对残酷的坚定和勇敢。所以在战争结束后,作者也会用描写一个军人的笔触来描写这个曾经的文弱书生,作者喜欢用的一个词儿是“儒将”,既拥有军人的坚定又拥有儒者的风度。但是可惜的是,战争还是没有改变他知识分子的本质,赵刚会去反复的思量诸如理想、信仰之类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清醒的认识,所以建国后的各种运动让他极为痛苦。他的死可以说是预料中的,就像一战中的茨威格、文革中的老舍、三国时候的荀彧,他们不是没有知识,他们不是懦弱,不是不够宽广、不够智慧,而是因为无法忍受理想的破灭。可怜呐,所以不要做这种理想主义者,太惨了。读书有时候害人呐。

李云龙是现实主义者,要不是战争,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农民。但是时势造英雄啊,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李云龙脱颖而出。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形容一下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角色。

首先,他有着一种中国农民式的狡黠,他很聪明。他没有读过书,并不懂军事理论,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第一个基础便是他很聪明。而且这种聪明非常现实,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比如,他在打仗的时候不会吃闷亏,就只能我欺负别人,别人不能欺负我,两军对垒中,非得有这个劲儿,部队才有气势呢,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嗷嗷叫的队伍。就是我想做成什么事儿,就简单直接的去做,想方设法的去做,不给自己设那么多的障碍。所以,我觉得他比赵刚这样的知识分子活的开心。

其次,他其实有种匠人精神。这么说可能有点不搭调。可是很多很多的描写都指向这一点。很多次战役中提到如何收集情报、搞清楚敌我状况、明晰地形等,这是李云龙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积淀的军事素养,自学成才。但是一个职业的军人、谋略家不仅仅要有知识,有经验,到最后他们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们分辨不同情况的细微差别。比如说,战事逼近的感觉,打枪百发百中的感觉等等。作者也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过楚云飞。所以,那些在战争中九死一生的人们呐,肯定不仅仅是运气好,没有点硬本事根本活不过来的。

第三,他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勇气,这就是被大家追捧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这个胜肯定不是仅仅因为勇气。而是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的坦然为之。前面的数次战役都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但是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最后李云龙的表现。那不是仅仅善与恶的选择,不是打败日本人就有好日子,不是打败国民党就能翻身农奴把歌唱,他要面对的是那些愚蠢的暴民,任其为之可能会酿成更大的灾祸,若是处理却是屠杀群众。不管往左还是往右好像都不对,真是人生的绝境。但是好像这样的苦难让他整个人生升华了,最后的李云龙想明白了很多之前不懂的事情,他选择慨然就义。

李云龙死掉的场景真是让人不忍卒读。60岁的老头儿在批斗会上宁可手臂被扯断也不愿低头,被部下救走后回到家里穿上自己的少将军装,用子弹穿透自己的头颅。那样的场景被作者烘托的真是英雄末路的无奈跟绝望。

是,李云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现实主义者并非一定是功利主义者、是苟且之辈。他更是一个有血性的军人、有尊严的汉子。他当然可以不死,有很多种方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军人的尊严不允许,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不怕死亡,而更怕没有尊严的活,所以作者这样写我是理解的。

我羡慕李云龙能有那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我羡慕他狡黠式的聪明,我羡慕他活的恣意自在,我羡慕他敢于亮剑,能有那样的勇气。李云龙,我敬你是条汉子!

读书笔记:1、进行战争的原则也和实施围攻的原则一样,火力必须集中在一个点上,而且必须打开一个缺口,一旦敌人的稳定性被破坏,而后的任务就是把它彻底击溃。

2、独立团分兵时有一千多人,全部分散在方圆几百里的区域中,处于独立作战状态。其任务是协助建立基层抗日政权,发展壮大队伍。每个连甚至每个排都成了独立单位,你要有那个能耐,你一个连扩编成一个团的规模也行。不过你还得叫一个连队,至于装备、弹药、被服、给养,对不起,上面什么也没有,你自己从敌人手里夺。干的好,你天天吃肉,天天过年;干得不好,连汤也甭想喝。

3、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