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51:上德不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 . 第三十八章》
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
道是万物得以存在的起源,德是万物各自存在而彰显的禀赋。人依据各自的禀赋发展,是与道相顺应的,因此,老子认为推崇个人自在禀赋的人,无需刻意的按照外部标准去修德,所以会一直守持着自在的禀赋。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由此看来,道家思想从表面上显得平和冷静且理性淡然。其实在其内在里拥有着至为彻底的积极情感。因为真正的道家,始终相信并坚守着个体的天性禀赋,而非单纯借助来外部条件成就自己。
李白《将进酒》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青莲居士说,自然之道的永恒,就如同那奔腾不息永不复回的黄河之水。现实人生的困境,则是那高堂明镜所映照的情丝,化为白发一般的悲凉。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个人都拥有天然的自在禀赋,只要我们愿意信任自己,不仅千金散尽还复来,更可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由此可知,在《道德经》下篇的第一章,老子就提醒世人,要始终与自己的内在禀赋相适应,才会“与道合一”获得智慧的启明。所以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在这里“婴儿与质朴”均喻指个人自然本真的样子,其合乎于“道”,且蕴藏着“德”。
本章在家庭教育中给予我们如下启示:首先每一个孩童都生性禀赋俱足且值得信任,依据孩童自在天赋,每一个孩童均可“天生我材必有用”。
二是父母不要带着个人的价值视角和评价系统,刻意的强化或忽略孩童成长的某一部分,即遵从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自然法则,由孩童为自己的生命生长全然负责。
三是孩童的自然禀赋,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发现,且长期涵养才彰显出来的,这需要父母既有对孩童及其成长过程的智慧洞察,又有陪伴孩童慢慢成长的细心与耐心。
唐人杜荀鹤有一首名为《小松》的七言绝句,以松为喻,恰好道出了诗人心中秉承天赋于平凡,对实现非凡理想的那份坚定的信任与美好的期待。不妨在此读来,与您在陪伴孩童生长的路上一同欣赏。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