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虚构文学创作》之人物发展——人物访谈

2024-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谷野百合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劳伦 格罗兹坦恩,她出版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现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专门教授创意写作。在这时她介绍了一种塑造人物很特别的方法,就是人物访谈。

劳伦建议我们去跟文中的人物对话,去倾听他的心声。他喜欢做什么,害怕什么,性格是什么样的。“最重要的不是我发现的东西,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把他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而不是我这个作者自身的一个延伸。”

我们多数人在写故事的时候,通过会把自己写进去,我们甚至分不清哪个是故事中的人,哪个是自己。

劳伦推荐的这种访谈节目式的写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好像我们在听一个朋友诉说他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与我们自己的完全不同。这是一件很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本能是想了解更多不同的人的世界,借此来了解人性。

为什么这样抽离写作更好呢?

首先,写一个和你完全一样的人,这听起来也不是件特别好玩的事。写作本来就是高于生活的,要比我们实际的更有趣,更刺激或者更精彩。

第二,在写另一个自己的时候,我们本能把他往“对”里写,而不是写得更好更吸引人。我们担心自己的人设会在这个故事里崩蹋,所以就会小心翼翼地塑造着人物形象。根本忘记了是在写小说,写一本可以吸引人不断读下去的小说。

所以,劳伦建议我们在写小说时,不要去写自己或者非常熟悉的人,除非是写传记或者散文。

做这个练习,我有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就是我在交朋友,在和我要写的那个人交朋友。

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个人物的外表如何?他秃顶吗?戴眼镜吗?

他每天去上班的动力是什么(或者他不上班的原因是什么?)

他曾在哪里上学?

他的父母什么样子?

他喜欢猫吗?还是猫?还是鹦鹉?

他是素食主义者吗?

这些问题可能跟你要讲的故事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你也必须知道它们的答案,访谈内容要远远大于你要写的内容,才有可能把人物写得具体、丰满和真实。因为根据我们的常识,如果你要介绍一个人,必须对他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介绍得完整、让人信服。输出永远要远远大于输入,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讲明白讲透彻。

比如你要做出一道六年级的题,你需要掌握一些一至五年级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公式,才更有可能做得出并讲得出这道题的解题步骤和原理。

要写1,你必须得知道10,才能把这个1写得生动完整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是具体的练习步骤:

1,先虚构出一个人物,然后去采访他。

我们在电视上看过一些访谈节目,想象你是著名记者,现在我在采访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即将在你的故事中重镑出现的人物——他就坐在你对面的沙发上,阳光从旁边的窗子照进来,午后的阳光让他看起来充满温暖,你也很快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听他讲讲在在他心中的隐密角落里任何你想知道的故事。

这里有一些劳伦提出的问题,列出来,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问题,任何你想问的,都可以提出来,让你的主人公给你答案。

2,提问。可以提出任何你想问的问题,下面是劳伦列出来的问题:

你最早的童年记忆是什么?

你对梦想的有什么想法?

如果你可以有另一份工作,你想做什么?

谁是你心中崇拜或者仰望的人?

在音乐方面你最喜欢什么类型,摇滚、流行、民谣还是古典乐?为什么?

你只听收音机么?还是你根本什么都不听?

最近让你感动或者流泪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最后这个问题是我想出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最能触动主人公的是什么,可以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他的内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