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者》——认真你就输了
读《耳语者》第五章大恐怖的余波和第六章等着我。
阴冷的天,不得不披上大衣保暖,幸好手指感受不到冰冷,反而因为洗澡后的温存能够继续坚持阅读。偶尔听到高速公路飞速行驶的汽车与空气和地面摩擦的声音,就像时光机一样,带我到了很远的地方。
合上书打开电脑,然后深呼一口气,似乎从一个深渊跨入另一深渊。阅读此类文字是一种磨练,总结更是痛苦般的雕刻,大脑自觉地回放书中所述场景。想起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展示的,在烈日炎炎,漫长的荒滩上,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这幅画是我对苏联或俄罗斯的标志性的认知,艺术的力量,深沉久远。
阅读时感觉很多故事似曾相识,却不知源自何处。随意地在书中空白处勾画,大多是线、点或者圈,很少写下明确文字。没有刚开始阅读时义愤填膺和年轻浮躁的判别冲动,丧失了表达的勇气。无时无刻地与小说《1984》的场景进行对比。作为比较权威的史学著作,引用日记及对当年苏联时期的私人生活的描述与小说中极其相似,至今耳畔依旧回响“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经典台词。对此我不知道如何明晰的作出判断,也许所谓的专家学者容易对此冷静客观分析,但很多人却主观地屏蔽此类信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面对过往历史。我想这可能是最大的悲哀,集体主观选择忘却,背离历史,我们的民族还谈何未来?持续地怀疑阅读必要性的问题,尤其是关于苏联、东欧以及中国浩劫的文字故事。最底层的百姓,也许命中注定要匍匐前进,努力爬向那一块属于自己的断崖,纵身一跃一终结,一剎便是永恒。生命就像秋叶飘落,最终的悠然自由,随心、随缘、随性。
成熟与不成熟的人区别就是对世界的假设和给自己设置的边界大小。我自认为我的世界不大,假设虚伪。昨天抄写笔记,如果不是某些“必要”,才不做呢。但是又做不到仅仅是抄写。不知别人是否有类似体验,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文字,另一方面感觉一直被欺骗。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谁认真谁就输了”。抄写的目的、意义和效果都是什么?如果我可以被宣传奴役和支配的话,我就不是我。人的内心都会进行直觉式的斗争,但是最终一定会妥协,是放弃人性追求存活还是放弃生命追逐英雄。如果为了写完,还真的不如打几局游戏来的给劲。在我抄写的时候会想到《耳语者》中的“检举信”和文革时期的“交代材料”,一个是对别人的伤害,一个是对组织的坦白。人在极端情况下如何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如此不成熟的思想面对未知的不确定世界,千万不要认真。
今天不经意间很认真地观看了新闻联播,腰板挺直稳稳地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这种感觉曾经只出现过一次,完全不理外界的信息变化,听不见,看不到,大脑仅仅是在关注电视屏幕并飞速运转,我思故我在,并能自觉屏蔽所有。突然找到了一种被引领的感觉,似乎喜欢上吹嘘的话,就像甜品一样会让人心生愉悦。顿时想到辽宁的数据造假,然后梦醒了。平时很难在手机中找不到想要的信息,更分不清所发生事情的重要程度。国家主流媒体的核心态度凝聚在这区区半小时内,只有国家级政治事件才可适当延长。我尊重他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态度,但与新闻没有任何关系。
书中讲到苏联的士兵抵达柏林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景象,“普通百姓住着更好的房子;尽管有战争和红军抢劫,商店里依然货物充沛;他们在赶去德国的途中看到的私人农庄,即使处于荒芜之中,仍远远胜过苏维埃集体农庄。任何宣传都是无法让他们漠视亲眼目睹的证据。”与西方的碰撞,帮助塑造了士兵们对祖国的期望。希望战争结束后,消除贫困和劳苦,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他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就像中国远征军那样,被遗弃和剥削。大学期间关于苏联的阅读,一个议题是苏联时期的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我并没有看到比沙皇俄国时期的农奴好多少。为发展重工业而对农民进行残忍的剥削,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剥削应用到了极致,尤其是书中提到苏联内部的区域性户口制度,与我们当年的应该是差不多。国家供养城市工业发展,希望得到更多的粮食,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吃饭,而且还的拿去换外汇,结果几千万人口白白饿死。饿死,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还会发生,就像我们的近邻朝鲜那样,百姓普遍枯瘦,面色蜡黄,好像整个国家只有一个胖子似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管控有所降低,内务人民委员会适当地让位于军事指挥官,在国家存亡之际,如果还继续施行恐怖政策,人与人之间奢侈的信任会荡然无存,就别提有效的实施军事策略。战争结束后,希望化为泡影。流血并不是为自己,死亡牺牲也不是为家人,奴隶也许还是奴隶,权贵也许还是权贵。经过战争的洗礼,把人从伟大社会实践中唤醒。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还有自由的价值只能是经历后才能幡然醒悟。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很多关于苏联顽强抵抗法西斯的英雄事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争艺术更是受各国军事思想及其研究者的追捧。还有那战时的红场阅兵,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检阅后直接奔赴战场,都应该被历史所铭记。伟大的苏联与邪恶作斗争,为了共同的家园和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战斗。每次我看到这些文字都会备受鼓舞,内心的感动是无以言表的。但是,国家层面有国家的故事,个人层面有个人的故事。在深刻的感动之后,我们是否有必要坐下来考虑一下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因为个人世界的边界尚未扩张到国家的高度,只能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何时能够回归,少一些家国情怀才是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
往往很多人喜欢借古讽今,却又看不透现在。借着故事胡乱发挥也就是一种玩笑罢了。阅读此书的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会感觉到那种相似度,也许以后这类的书籍不会再出现,就让我们一起忘却历史,简单地展望美好未来吧。
从史学书籍中回归到生活,还是与朋友聊聊天比较现实。我在人性、社会性的判断中,肯定的比较少,或者无观点,曾经的希望正在逐步消失。灰暗的内心表现出深刻的无趣和自我的孤独。
当交谈到某一话题时,他会斩钉截铁的肯定或者否定,而且用不给别人说话机会的方式来阐述自己观点,我和另外一朋友就这样静静地候着,还很自觉地配合他的观点,点头示意你讲的有道理。就这样,越来越容易了解和分析这个人的特点和观念,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和手势都在释放着关于他的信息。从内心角度讲,我有窃喜的情绪在里面,就像看一个小丑的表演一样。但是这种不屑还不不要展现出来为好。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表达自己在现今社会极端重要。阐明观点,表明态度,才可以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但需要点方法和手段。作为一个可靠的聆听者,这是第一步,也是贯穿全程的需要坚持的态度。另外就是清晰准确的阐述自己的思想而后再有行动,并逐渐修正方向直至达成目标。而在过往的社会形态和现在,我们都需要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比如有些人会说:“你这句话太不讲政治”“小心隔墙有耳”“我还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等,其实我们依旧留存着曾经的那份小心,传承着那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