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英语学习思想&文化

教育:教育的无力感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37人  相谈寒

我们的教育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技巧上,也就是了解题目规则,准确判断出题人的想法,利用一些逻辑技巧超越试题本身,获得所谓正确答案。做题做多了,会形成一种惯性,并不关心知识本身的意义,只在意如何把知识学习最有效地转化为成绩,成为高人一头的杠杆。

出卷子考学生这件事情已经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场全无信义的斗智活动。我们盯着卷子,脑子里想着的却是那个“任性的出题人。我们甚至能想像他被种种条文约束之余,还能造出很多怪异题目之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样子。我们和出题人变成了敌人,他像是敌兵,想出各种方法来破坏我们的知识体系,在上面找出很多的奇点和令人意外的特例,而我们却一次次盲目而疯狂地弥补着我们的知识之网。知识变得琐碎,混乱,荒谬而毫无意义。

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传承知识还是破坏知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学习中受益,还是变成学习的惊弓之鸟?是做为知识的主人还是奴隶?

不善于这种考试方法的人会产生一种对于学习能力的恐慌,并且将这种恐慌变为对自己综合能力的否定。而善于揣测别人意图的人则得意于自己的所谓聪明,甚至拥护这种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变成这种破坏性测试法的帮凶。

举两个例子,我数学在初中时还算不错,升学考试满分,当时就是因为有一个老师,每次讲题都会告诉我这个题的作用,无论是三角还是平面几何,我都能准确理解它们的作用。但到了高中,学校的老师们突然变成了一个个“聪明人”,数学在他们手里变成了一根根看不懂的魔法棒,只会变来变去,我却永远不知道这些变化有什么用。尤其是解析几何,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它到底在“解析什么”。我曾经问过老师,他只是敌意地看着我,似乎我是个怪物,竟然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又或者这件事情的答案应该永远藏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样一来,知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炫技活动,只为了证明有一小群人比其它的人聪明。至少在我们那些学不好解析几何的人眼中如此。

另一个例子,我是个教英语的,对于现行的英语考试颇有微辞。我见过太多所谓教研员不知从哪个阴暗的角落里挖掘出一些诡异之极的英语用法,然后用来考试学生甚至挑衅同僚,并颇以此为能,顾盼自雄,老子天下第一。我真的不明白,这些阴山背后,万年古董学来有什么用,让学生记住这种出现频率不足万一的句子,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英语不是来让人看懂的吗?为什么这些让人费解的句子反而变成了考题呢?这种做法让我想起了《二马》当中的小马,英语考试不及格,就拉着那些及格的人比谁记住的没用的单词多,是不是多年以后,这些小马们熬成了老马?

说到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造成的灾难,素质只不过是应试的另一种包装罢了。什么是素质?一言蔽之,一种内化、稳定的了解自我、调节自我与世界的体系。我坚信,我们的考试走向了素质的反面,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变得陌生和敌意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