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现代诗歌与散文随笔

无声的叹息

2018-07-08  本文已影响54人  大禅
冯唐易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

诸葛亮这句话当成为醒世恒言。一个人如果收缩了太多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以至于打不开眼界,就需要改变。此眼界并非心胸视野,而是对外界的观察。即便一个人心胸很开阔,如果在真实的世界中不睁开眼睛,依然是无效的。

单就人际而言,人总是可以通过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同构来认知人的共性。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依靠对彼此差异性的包容,对此差异性的了解,需要人睁开眼睛,时刻保持对他人细致入微的观察。

如果一个人过于关注自我,就有必要暂时搁置自我内观,增加与外界与他人的真实互动,以人为镜,在与他人的映照中认识彼此。更重要的是,不应以此为单纯目的而展开行动,必须在有明确意义和目标导向的行为中自然而然递进。

一个人的最佳自我实现方式,是依据内心深处的真实诉求树立明确而深刻的意义价值标准,以此指导所要实施的具体事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迭代更新行为方法。如果树立的标准足够高且做事的姿态足够低,视野就会更开阔,目标就会更坚定,行动就会更有效,耐力就会更持久。

一个真正内心崇高的人,可能并不希望自己能有多大成就,特别是对于名利。但必定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让个体的生命于世间有所增益。个性内向型的个体,本性趋向收缩防御,不自觉地会构造与人隔阂的围城。

自我认知必须很清晰,自我定位必须很明确,由此出发再增加行动以弥补不足。既然性格中天生有着封闭的倾向,那么在行为中就要有意识的去打破这种倾向,让自己更加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学会与时间赛跑。如果光阴逝去而意志消沉,生命就会像枯叶一般无力落下,不能有所积累增益社会,那结果可能就只能悲守穷庐了。

难道这还不够让人警醒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