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最终都逃不过僵尸化的诅咒嘛?16/100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雯er

打开微信,发现自己在各种群中,疫情期间,好像被加入了很多群,购物券的,团购的,读书学习的,护肤的,着实不少。有的群动不动消息就100+,时间久了也都懒得看。有的群里基本就运营者自嗨啦。群里没互动。居然有这么多凉掉的僵尸群,社群管理中,让大家做到持续的参与活动,让这个群热络起来,还是蛮有难度的。

作为用户角度,我们为什么渐渐就不参与社群的活动,在其中销声匿迹了呢?

1.这群对我来说没啥用,说的内容活动我都不关心。

2.群里面人太多了,叽叽喳喳那么几个人,一直刷屏,没什么营养的唠家常。

3.群里面的人我都不认识,说什么不说什么感觉也不太好,还是不说了,看看大家说点啥就好。

大致这三类的原因,背后从社群运营者分析:

1.同好原则没把握好,直接把自己微信好友拉入群,人家还不知道要不要运动打卡,,一下子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2.社群管理规则要求不清晰,大晚上11点多还在刷屏,影响到其他成员,在社群之初应该就明确群的规则,不打广告,不转发与本群学习内容无关的链接。

3.群内部的人只是和群主有关联,彼此之间陌生,这样单线的联系。社群人员之间没有交叉相互之间的联系。

那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到我们的用户?

1.仪式感

从进群开始,开营仪式,过程打卡反馈,结营颁奖各个环节的节奏把控

报名之后的问卷调查,查查大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决定,开营把学习规则流程清晰,方便后续快速参与进来。

to do:报名的问卷,群规介绍明确,

2.参与感

让成员之间,以及和运营者之间形成互动,参与进来。如何持续参与打卡?如何持续参与群讨论?

to  do:提前通知发起与同好有关的群话题,展开讨论

让大家彼此之间跨组别认识新伙伴,勾搭有趣的新人

统计负责人的轮岗参与制

3.组织感

事情有组织有分工,清晰明确,不是一团糟

to  do:以图像音频的形象化提前告知大家

4.归属感

彼此之间有情感温度,认同社群文化理念

to  do:通过平时的分享,视频讲述我们的理念

交互性的活动设计

每天的突发灵感用我的灵感胶囊记录下来,后续都是每个行动的思路触发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