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0天《形势第二》篇第5段

2023-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管子》学习第10天

《形势第二》篇第5段

原文阅读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字词注释

[1]一:一样。即道只有一个的意思。

[2]好:偏于。为家:治家。

[3]一家之人:治家的人才。

[4]天下之人:治理天下的人才。

[5]天下之配:即正天下之人的意思。

[6]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应作“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意思是道不可违背。

[7]设:存在。

[8]身之化:身心与道为一的意思。疑当作“身与之化也”。化,融合,一致。此谓自身与道完全融合。

[9]持满:保持盈满状态。与天:法天。

[10]与人:得人心。

[11]王天下:君临天下,统一天下。

[12]其道既得:已得道的意思。

[13]释:指舍弃,离开。一说又作“舍”,即“置”。放置、措置之意。

[14]察之古:考察古代。

[15]生:通“性”。本性。

[16]趣:同“趋”。趋向,方向,旨趣。指发生、发展的形式和过程。归:归宿,结局。

译文参考

        所说的“道”只有一个,运用起来却各有不同,能成就的事情也就不一样。有的人懂得道而好用之持家,他便是治家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而好用之治乡,他便是一乡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而好用之治国,他便是一国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而能够用之治理天下,他便是全天下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而能用之使万物各得其所,那他便经天纬地般伟大了。道决定前往,没人可以回返;道要前来,没有什么可舍其离去。道之所在,自身就应该与之同化。凡是能够始终保持强盛的,就是因为顺从了天道;凡是能够使危亡者安存,就是因为顺从了人心。违背天的法则,虽然暂时丰盈圆满,但最终都必然枯竭;上下不和,虽然暂时能够安定,最终也必然走向危亡。想要称王于天下却违背天道而行,就不可能一统天下而得王道。把握而遵行天道,凡事成就则自然而然、宛如天成;违犯或背弃了天道,即使暂时能取得成功也不能保持长久。已经符合天道而成就其事的,往往是不知不觉而水到渠成;已经成功了,又不居其功,往往又能自然而然地轻易放下。大而化之,运于无形,这就是天道。对于当今之世有疑虑的人,可以考察古人的经验;对于未来不甚了解的人,可以查阅往事记录。万事万物的本性,内容虽各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核心内容解读

        无为而治,必须循道。也就是说“势”要由“道”来主导。“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说起来,道只有一个,而用的时候可以用到不同层次。有人闻道后喜欢用此来治理家庭,这个人不过是治理一家之才。有人闻道后喜欢用此服务乡里,他就是治理一乡之才。以此类推到喜欢用道来治理国家、天下的,就是治国或治理天下之才。最高的境界是“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考据家认为,“天下”应该是“天地”之误才解释得通。闻道后喜欢以道来正定万物的,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天地,是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才。

      “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这句又有不少争论,比较难解释。有人认为是传抄过程中出错,应该是“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君主失道的话,人民就会背弃他,移民别处,不再回来了。君主得道的话,人民就会来归,再困难也不会走,愿意与君主共度时艰。后来有一句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会如此呢?“道之所设,身之化也。”“身之化也”,“之”是指代“道”,缺了个介词“与”,为“身与之化也”,意思就清楚了。一个人得了道,他就会因道而改变,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会被道潜移默化。“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怎么改变呢?那些功成名就者就会效法于天,天道是满而不溢的。那些决定天下安危者就会顺应民心。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如果不效法于天,满得溢出来了,也就是失度了,过分了,就会干枯。事物失去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容易理解。“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因此,得道者得天下。如果想称王治天下,但失去了“天道”,那是不可能得天下而称王的。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一个君主如能得道的话,称王治天下这样的大事自然而成。相反,如果失道的话,即使建功立业了,也随时可能失去。南怀瑾老师经常告诫那些管理者要“逆取顺守”。在一个社会变动的时候,如果完全按照旧的规矩和未完善的法规政策做事,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创业时往往需要不按理出牌,叫做“逆取”。建立了事业之后,就要“顺守”,一切要按制度、法律、道理去做,否则一定会失败。但很多人不信,以为可以永远按照以前的办法做下去,永远可以靠借银行的钱来运作,九个盖子盖十个碗。眼看着他们一个个失败,最后破产、坐牢,甚至发疯、自杀。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发财的人几乎没剩几个,就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虽立不安”。

      “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已经得道的,往往不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已经成功的,又往往不觉察道是怎样加被自己的,就好像隐藏起来无形无相,这就是天道。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前面讲的这些道理,如何让人信服呢?或者说,如何来把握这个“道”呢?对当今有怀疑的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的,则可以回顾历史。万事万物发展的途径或有不同,但最后总是同归于道,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道”。历史往往是可以重演的,我们从历史中观察所谓“历史逻辑”的展开过程与结局,从中得到启迪与智慧。

      “战有两种:一曰取胜之战,一曰歼灭之战。前者结局,最多也不过是赔款割城。后者的结局,则非到敌国活力全部消灭不止。在我们国史上,春秋时代七大战都是属于前者。吴越战争,开始显露出歼灭的倾向。到了战国时代,便愈战愈显出歼灭的本色。齐桓公‘兴灭继绝’的半封建作风,晋文公‘退避三舍’的贵士豪慨,有如岳阳黄鹤一去不返了。”林同济在《战国时代的重演》中说。

确实如此。

        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渐渐呈现出歼灭敌国的形态,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战国歼灭战”大幕即将拉开。孙武曾在《孙子兵法》的开篇中指出了当时战争的严重后果:“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是对那个时期国家之间军事斗争从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洞察。      孙膑在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终结了魏国的战国首雄;齐宣王破燕,燕王死;白起在秦,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一蹶不振;乐毅在燕,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仅剩即墨、莒二城;白起破楚,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楚之先人,使楚都东迁陈地。战国之兵事,以秦灭六国吞天下为最甚。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老子与管子

        自周代官守不修,学术分裂,于是有九流十家之学。十家之中,以道家为最早,而儒家次之。以今所存道家之书论之,老子、管子皆先于孔子之书。老子实为春秋时代一大思想家,故依其时代论次其学。按《汉书·艺文志》,道家先列《管子》,次及《老子》。

        《汉书·艺文志》:“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始《伊尹》《太公》《辛甲》《鬻熊》诸书,次《管子》八十六篇,次《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似乎老子当后于管子。然而,老子之年岁不可考。而管子之书,不纯为道家言,则道家固当首老子也。关于老子的学说,见知见仁,各以其意为说。然即此亦可见老子之学无所不包,此庄子所以谓之为“博大真人”也。

        《汉志》列《管子》于道家,谓“道家出于史官”。不过,管子之学,异于道家者,在言政法。其佐齐桓创霸,既改革周制,而其论治,必以法为主。“法者民之父母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圣君任法而不任智,故身佚而天下治。”

        不过,管子晚年以寡欲省事为主,有道家之学的思想。《心术》《白心》诸篇,尤多微眇之论。大抵功名之士,不先有得于道,必以私智私欲而败。管子之改革国政,卓然能有所成,未始不由于其湛深于道术;商鞅、韩非之败,正以其徒知法治,而不知畏事畏言耳。

      可见,管子与老子学术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一方面无为,一方面有为,也正合于“无为而无不为”之说。

参考资料

《给青少年的大师国学课》,章太炎;陈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代华语,2022年2月

《管子解读:领导的智慧》,魏承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