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散文

【原创】语言的力量

2020-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野猫子Finger

人们常说:“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讽刺那些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另一方面,这句话似乎也暗示了行动比语言更有威力。

但是实际上,语言的威力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人们的很多行为是被语言所塑造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提到“寿星”的寿这个字大家会想到什么词,长寿,高寿对吧? 寿本来是一个很美好吉祥的字眼,但是我在做自由联想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来“寿衣”这个词,心情一下子就不美好了。

所以,“寿”这个字单独表达的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不知道是当初是哪个脑子短路的人想出“寿衣”这个词,糟蹋了这个词的美好寓意。寿衣是穿在谁身上的?当然是已经过世的人身上的。刚刚过世的人,他都已经死了over了,他哪来的寿啊?

从纯洁语言的角度,过世者穿的衣服应该叫“丧衣”。丧是一个消极词汇吧,比如丧乱、丧失都是一个不太好的词汇,但是也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想到了“喜丧”这个词,就说是老人超过多大年纪,如果没病没灾自然死亡,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所以谈到喜丧的时候,人们会面带微笑,这就很搞笑了。

所以我就在想,这样意思变化成完全相反的情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被什么人给推广的呢?它很可能会影响到使用这一个词汇的族群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词真的有必要给它干掉,免得让那些白痴们拙劣的创造影响别人的心情,但是有时候又觉得这所谓的创造也许是几十代人形成下来的共识,这样的一个用法,你怎么能因为个人的喜好来决定它的生死呢?

语言的影响,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应用场景:每个人可以提炼出非常经典的、短小精悍的“咒语”,能够让你的身体或意识状态听到这个咒语之后,就迅速调整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就像一下子就被打了鸡血一样。这样的应用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每当听到听到自己的名字或者熟悉的字眼时,人能够迅速从嘈杂环境中识别这种信号,而如果是其他声音信号则会完全忽视。

如此看来,是不是很熟悉的词会触发大脑内某个开关,导致迅速反应?我猜想可能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开关可能就是咒语的心理学机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就是:形成了稳定的神经通路。

所以,如果你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一定要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地重复,直至大脑形成稳定的神经通路。这样的人造“咒语”,是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


我是Finger,关注心理学、儿童教育,以及人类数字化生存,喜欢写作,旅游,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