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去了草莓音乐节
Loneliss/ 孤独
存在主义学家 Paul Tillich 给孤独下过一个定义: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e. / 孤独即是孤身一人的痛苦,也是孤身一人的荣耀。
哎呀,孤独有两种解释了,一种是我们被动忍受的感觉,想要用尽全身力气去抵抗;另一种是主动选择的状态,回避一切,只剩自己享受沉浸于此。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通常都是第一种的孤独状态,但比起这个严肃巴巴的定义,林语堂说的一下子就能把人丢进孤独的情境。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你看,小狗因无聊而追逐蝴蝶,多像因孤独而寻求某些东西的我们。
2017草莓 / 孤独巡游者
草莓拥有一种独特的趣味,这种趣味将它与当下其他音乐节区别开。它在讲究音乐性质时,还自带摸索人性,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的小心理,总能被草莓撩出大浪来。而这种心理的暗示往往都通过年度主题。当2017年度主题「孤独巡游者 The loners parade」被抛下时,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点被炸到,而草莓创始人沈黎晖是这样说的,
从出生到逝去,我们都在独自与世界对话,每个人皆是截然迥异而孤独的个体,草莓星球将化身为万千孤独星辰的聚合点,接纳与拥抱每一位「 孤独巡游者 」和每一个不同的你。
沈黎晖又说他不关心年轻人,但这个精明的商人,却温情地告诉我们,即使是没有交集的过路人,都能拥有孤独的连接点,草莓接纳与拥抱每个孤独的灵魂,没有关系,音乐能治愈,狂欢能治愈。
草莓历届主题中,属这个最打动人,也收获了无数微博好评。显然,这群呆在精神角落的年轻人为此买了单。打到年轻人心的沈黎晖,此时说不定在偷笑,哼,看我多厉害。那我也勉为其难地夸下这个煽情的怪老头好了,哼,你真可爱,门票又涨80块。
这么一帮人聚众
耳机的发明告诉我们,沉浸音乐是私人用以回避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式。而以草莓为首的音乐节的不断壮大,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沉浸音乐的方式不再单一,众人以狂欢的方式也很可爱。
台湾乐评人张铁志在著名的《草莓共和国》一文中所说,
音乐公司透过音乐节来赚钱,地方政府透过音乐节推动城市形象与观光旅游,地产商透过音乐节给未来楼盘挂上文化标签;年轻人需要合法的青春派对与狂欢乐园,以便集体呐喊,集体想象他们短暂的乌托邦;曾经苦逼的音乐人现在则有唱不完的舞台,姿态也不再像以前一般「地下」。这就是中国崛起在世界中的新角色,不再反叛的摇滚商业,新一代阳光欢笑的青年
草莓对于受众,素来心胸宽广,也为此收到不少纯乐迷的白眼。但那又怎样呢。这一代阳光欢笑的好青年,通过草莓获得认同!我们不再是躲在网易云背后999+的人了,不再通过数据去传递情感,不再和虚拟的网名沟通。
我左边的那个人在喊牛逼,我右边的人在蹦迪,我在他们当中,为同一种感动而呐喊。
不买东西的时候
顺便宣布件事,TT说我们要开个新栏目叫「不买东西的时候」,顾名思义是关于非物质消费,我们做的这些那些有关精神和神经的事情,转瞬不见,却被回忆牢牢抓住。
我们越来越愿意将时间与金钱花费在一些不具备形态的事情上。这些消费虽没有实体形态,但极具安全感与驱动力。在日积月累的无形中,转化成为既能消磨掉孤独情绪,也能不断丰盈自身的力量。
那正好就从草莓开始讲吧。
今年草莓音乐节票价涨了80元,但年轻人照旧买了单。有人说这特傻,音乐节去了就没了,听几首歌,嗨几下,浪费时间浪费钱,最后只留下一张门票。但我想说,去见想见的音乐人,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把一切的喜怒哀乐搬上舞台,通过dongdongdong的节奏释放出来,这种在音乐上的认同感足以让我们获得力量,去抵挡那个孤独的常态。
草莓就像那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偶尔在我心里扇动了几下翅膀,却引发了一场龙卷风。当然,它也只是那群蝴蝶中的一只,我们会捉住更多的蝴蝶啦。
这就是中国崛起在世界中的新角色,新一代阳光欢笑的青年。
「你说,有了草莓,世界会更好嘛」
「抓住那只蝴蝶,我们会更好」
图片来自#petitesluxures,版权归原作者所属
文字来自 鲈鱼|马路|十八线艺人 |撸猫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