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写作》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写作投稿

小说写作 |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视角人物分析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136人  071d0f835b0d

视角人物是读者的向导,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探索人物的内心,展示作品的风格。视角人物也是作家的眼睛,代表作家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时候还能代表作家说话,表达作家隐秘的思想和人生感悟。

视角人物运用得当,可以充当读者的向导,引导读者的判断,丰富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多重主题。还可以充当作家的眼睛,展示作家对世界的观察,披露作家内心的秘密。

如果把对视角人物的理解与作家的人生故事相结合,我们还能够发现作家如何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提取素材,利用创作反观自身,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构建自己的个性形象。

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它的重要主题是通过主人公体现出对梦想的追求、梦想的幻灭,以及梦想的可贵。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盖茨比,一个是他喜欢的黛西。除了这两个主角之外,还有黛西的丈夫、她丈夫的情人,以及她丈夫的情人的丈夫。这几个人都对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角色,对情节推动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揭示作品的主题有作用。一个是盖茨比的老父亲,他在葬礼上带来了盖茨比的日记。

通过盖茨比的日记,我们知道了盖茨比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和辛苦卓绝的奋斗过程。另一个是盖茨比的邻居尼克。他是这个故事的讲述人,即视角人物。所以,我们下面的重点就放在尼克这个人物上。

首先要了解尼克到底是谁,为什么由他来承担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我们不妨先通过假设,比较一下他的视角和其他人物的视角有何不同。

🤔

//如果是其他视角人物来讲述······

假设这个故事由盖茨比来讲,即通过盖茨比的视角展开故事,那么,他会讲到小时候的梦想,他如何严格按照日记中的作息表锻炼身体,怎样自强不息、获得财富、为了追求他的恋人锲而不舍。

这会是一个财富英雄自我奋斗的励志人生,也会是个痴情恋人执迷不悟的爱情梦想。就在黛西开车撞死人的事发当晚,盖茨比还在痴心守望着他恋人屋里的灯光:

“我只是在这儿等等,看他会不会因为今天下午那场争执找她麻烦。她把自己锁在自己屋子里了,假如他有什么野蛮的举动,她就会把灯关掉然后再打开。”

“他不会碰她的,”我说,“他现在想的不是她。”

“我不信任他,老兄。”

“你准备等多久?”

“整整一夜,如果有必要的话。至少,等到他们都去睡觉。”

上面一段对话中的双方是盖茨比和尼克。尼克劝他离开,盖茨比则因为担心黛西的丈夫对她不善而要继续守望。如果故事从盖茨比这个视角来写,读者会觉得,他到死也没明白,他的恋人到底值不值得他爱,虽然他自己觉得很值得。

通俗地讲,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然后替她顶罪,被人误杀了。一条路走到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但是这样写很难升华出什么道理和意义,而且故事本身也太单调了。

假如由黛西来讲盖茨比的故事,她会怎么讲呢?她会因为盖茨比为了追求她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得痛哭流涕吗?她会因为她的情人替她死去而内疚得寝食难安吗?在悲剧刚刚发生,盖茨比被人打死之后,她和丈夫在窗户底下干什么呢?是不是会像盖茨比担心的那样,发生冲突呢?小说中,尼克看到的情景如下:

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两人中间放着一盘冷的炸鸡,还有两瓶啤酒。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她不时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

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夫妻二人吃完饭在聊天,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让尼克感到彻心透骨的冰凉。正是这种感觉让他下定决心,坚定自己的选择。

这就说明,黛西就是这么一个人,她的情人死了,被人杀了,她一点反应都没有。起码从遥远的窗户看一个人的剪影,看不出来任何异常的举动。尼克能够感觉到,她和丈夫继续谈着自己的事。

如果从黛西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也许黛西会讲,自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有个年轻人多么爱我,愿意把他的生命、他所有的财富都给我,来获得我的回眸一笑和垂青宠爱。

她也许会把他当成一种回忆,也许会把他当成一个话题,或者一种炫耀,甚至会对她丈夫夸口。总之,我们很难想象,黛西会跟盖茨比有一样的感受。我们也很难想象,这种叙述会生发出什么积极意义。

再做一个设想,如果让黛西的丈夫汤姆来讲盖茨比这个故事,那就更简单了。他代表富贵世家,以金钱衡量一切,完全蔑视世俗、蔑视法规、蔑视一般人的情感伦理,对谁都颐指气使,干什么都满不在乎。

对于这件事,他会说:有个穷小子,突然暴富了,想来和他争妻子,结果呢,命还是那么不好,阴差阳错,死掉了。他讲出的故事也许就这么简单。小说中他用一次谈判解决了问题。作者通过尼克之口对他的看法是:

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综合以上的假设,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哪种视角,我们从现在小说中所看到的人物的丰富性、主题的深刻性,都不可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

//为什么是尼克来讲述?

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尼克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他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丰富。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但是讲的角度不同,带给我们的启发就不一样。

尼克的身份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只身来到纽约,要来碰碰运气,希望得到财富,收获爱情。

我家三代以来都是这个中西部城市家道殷实的头面人物。姓卡罗威的也可算是个世家,据家里传说我们是布克娄奇公爵的后裔……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而倒像是宇宙的荒凉的边缘——于是我决定到东部去学债券生意。

我们对美国中西部的印象是,相对安稳的生活、温顺平和的性格、非常密切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礼貌、友善,生活脚踏实地,平稳安逸,节奏稍微有点慢,人也较为保守。这和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东北部的生活大不相同——纽约是发达城市,充满了机遇。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一个来自中西部的青年,因为羡慕大城市的生活,来到了纽约,希望找到新的运气。

他渴望财富、爱情和成功,带着这样的目标,他发现了一个已经实现了这些目标的人,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典范和榜样,这个人就是盖茨比。因为盖茨比也是从中西部来的,他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得到了财富,也得到了爱情。这是他对盖茨比的第一印象。

所以,他觉得应该向盖茨比学习,把他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尼克和盖茨比之间构成了榜样和崇拜者的关系。在盖茨比的身上,他看到他所追求的一切都已得到实现的影子。

这样,盖茨比的一切对于他就有了参照的意义。尼克很快交了一个女朋友,名叫乔丹,富家女,而且是运动员,美貌与财富俱备,和黛西属同一个阶层。

后来,随着故事的展开,他见证了盖茨比对梦想的追求和最终悲剧的发生。对于盖茨比的悲剧以及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尼克看得很明白。盖茨比的悲剧对他是个震动。

这种事情不可能不引起他的反思,让他反观自身,想想自己到底会怎样。如果他也按照这种目标奋斗,是否值得,他是否应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运用尼克这一视角的优势在于:他能够从这个悲剧的见证当中反省自己,从盖茨比和黛西的关系来反思自己和乔丹之间关系的发展。

在他的眼中,可以看出盖茨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美国梦的实质是什么,盖茨比和美国梦之间有什么联系,伟大的美国梦如何和一个拜金的女子联系在了一起。

盖茨比的伟大在于他敢于追求,敢于牺牲,他的一生是为爱的一生、为梦想的一生,为爱痴狂,逐梦一生。然而他的悲剧的根源是他把对浪漫梦想的追求维系在一个爱慕虚荣和金钱的女子身上。

这种梦想的维系太过脆弱,不堪一击。如果从现实的、世俗的眼光看,盖茨比倒霉在他发财的途径上。他被暗示是靠贩卖私酒这种途径发财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实现梦想,但不择手段。透过盖茨比的悲剧,尼克既看到了梦想的可贵和伟大,又看到了梦想的堕落和易碎。

通过对盖茨比的梦想和悲剧的见证,尼克得以反观自己。这样,他领悟了两种人生:一个是盖茨比实践自己梦想的人生,另一个是反思和虚拟的人生。尼克亲眼看着实践这个梦想的人最后发生了悲剧,而自己正在按照这种途径规划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正在走的路有一种可以预见的危险,他必须清醒。在故事中,尼克一直保有纯真的梦想,所以他才能看到盖茨比梦想的伟大;同时还保有自己原来那种质朴的品质,所以他的追求更加稳妥和保守,就像中西部传统的精神一样,也和他的家庭给他的教诲一致。

这是由叙述者讲出来的两种人生故事。一种是主人公盖茨比的,非常绚丽,这是一种现实的、悲剧的人生。另一种是叙述者尼克的,非常冷静,这是一种思想中的、虚拟的人生。

他在平衡这两种人生,同时也展示给读者不同的选择:一方面可以随着盖茨比前进。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类似盖茨比的故事不断发生,为梦而生,为爱痴狂,在世界各地都有这种故事。

另一方面是跟随尼克进行反思。在小说中,尼克非常清醒,他写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同时又知道,这个了不起的人的梦想不应该这样追求。他关于财富和爱情的幻想被打碎了。盖茨比的悲剧对他是一个有力的警示和有益的教训。

在小说中,与盖茨比的故事相辅相成的是尼克的恋爱。他的恋爱对象乔丹·贝克与黛西同属上流社会,在他眼里,她的不诚实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随着尼克对黛西认识的深化,尤其在盖茨比的毁灭之后,两人中断了恋爱关系。最后他离开纽约,回到中西部,重新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

所以,这个视角对于叙述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反思、反观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劝诫、一种醒悟。他从羡慕到见证、从反思到清醒,最后反观自身,全身而退,清醒而理性。

读者如果能领会到这个叙述者领会的一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很有益处。如果读了作家的传记,我们就会感慨:作家要是能像他小说中的叙述者一样清醒就好了。财富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不可以挥霍到极致;爱情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不可以痴情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菲茨杰拉德。作家去世时只有四十多岁,死因是酗酒过度,并且伴有精神崩溃。他一生因为追求奢华,浪费了很多才华。

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关于财富的,写财富对人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作家本人并不出身于富豪世家。菲茨杰拉德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一个商人家庭,幼时家境不佳,但靠母亲方面亲戚的资助,从小到大都在专为富人与贵族子弟办的学校上学。

作家天性敏感,一直自认为是个“富人中的局外人”,通常“因自惭形秽而痛苦万状”。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矛盾心态是金钱造成的。对金钱充满着羡慕又因它受尽了无可名状的痛苦,这对作家未来的人生与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像当时许多美国青年一样,菲茨杰拉德应征入伍,驻扎在阿拉巴马州,授少尉军衔。在这里,他与当地最漂亮的女郎珊尔达·赛瑞相爱,并成功地说服她与自己订婚。

珊尔达出身名门,其父是州高等法院的法官,她向往奢华生活,渴望出人头地。而这也正是年轻英俊的菲茨杰拉德所梦寐以求的。

像黛西在盖茨比心目中一样,菲茨杰拉德非常了解珊尔达的内心及她向往的生活。他是把珊尔达及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看做一体,作为自己的至上理想来追求的。菲茨杰拉德对满足珊尔达未来的物质生活需要有充分准备。

战后他曾到纽约谋职,但收入不能令他满意,他决定靠写作赢得他们未来生活的保障,然而他的书稿接连被出版商退还。珊尔达不满于他不能很快取得成功,遂与他解除婚约。

菲茨杰拉德失望之余,把120余份退稿单贴在墙上布置自己的小屋,同时闭门谢客,潜心写作。1920年3月,小说《人间天堂》出版,菲茨杰拉德声名鹊起。珊尔达马上与他重修旧好。

4月3日,两人完婚。口袋里装满了金元的青年作家赢回了自己的“金姑娘”。这使菲茨杰拉德对财富的认识又多了一次感性经验。小说中,尼克接受盖茨比的教训,与贝克结束了恋爱关系。而有充足理由感到幸运的作家却大胆地往前走了。

成名后的菲茨杰拉德旋即偕妻子跨入富人世界。他极尽挥霍之能,放纵于爵士时代的宴乐中,成为纽约和巴黎的社交名流,被冠以爵士时代“金童”的雅号。

他虽然有时会为自己的狂热生活感到不安乃至自我谴责,但他无力抵御这种诱惑。1922年秋,他定居在纽约长岛的豪华别墅里,过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的那种挥金如土的生活。

透过自己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菲茨杰拉德对富人的本质、时代的精神及传统美国梦想的堕落认识得十分清楚。他在《崩溃》一书中,曾坦白承认他一直不信任有钱人,然而自己却不停地为金钱而劳累——因为有了钱,他就可以享受到有钱人舒适、优雅的生活。他理智上彻悟如尼克,行为上却如盖茨比一样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1925年,他完成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在小说中以自己和珊尔达为模仿对象。小说的成功赢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评论家们多注意到了小说与时代精神的联系,称作者是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而作者本人的意见却是,即使平生最了解的批评家对这本书的真正含义也毫无洞察。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在尼克的身世行为与盖茨比的心路历程中,难道不能看出作家的影子吗?作者曾说过,有时我不知道珊尔达和我到底是真人,还是我的一部小说里的人物。

从盖茨比的悲剧中,菲茨杰拉德也许天才地预见了自己的不幸正一天天临近。只是那时,他正处在创作巅峰,世人又怎么会在花团锦簇中窥见这位金童未来的不幸?又有谁愿意把这不幸与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作家联系在一起?

无节制的生活给菲茨杰拉德和珊尔达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之后不久,珊尔达得了精神病。其后发作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不得不在医院度过余生,最终死于医院大火中。

菲茨杰拉德本人酗酒过度,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创作激情严重受阻,常常囊中羞涩,迫使他不得不写些大失水准、连自己都无颜再读第二遍的作品。在最后的岁月里,他债务缠身,健康恶化,以致精神近乎崩溃,曾两度企图自杀。

逝世前三年,他移居好莱坞,靠写电影脚本为生。1940年,他因心脏病猝发谢世,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认为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从菲茨杰拉德通过尼克表现出的对盖茨比悲剧的反思与幻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态度:他既有尼克的清醒与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怀有盖茨比“永不腐蚀”的梦想。

除了对富人的认识外,尼克还通过竖有埃克尔堡大夫眼睛的广告牌表达自己的观感:这张广告牌在小说第二章刚出现时,牌上大夫巨大无比的眼睛“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显得忧心忡忡。

在悲剧就要发生之前,广告牌上的大眼睛被威尔逊称作是“看见了一切”的“上帝”。它虽然巨大无比,却暗淡无光。这一象征又可理解为上帝空洞的眼睛,它看到了悲剧自始至终的发生发展却又无能为力;那片阴沉沉的灰堆则是美国道德社会的写真及书中富豪们的精神现实:一片荒芜的废墟。

尼克的这种视角——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反观自身,又能全身而退——得以给出一种劝诫,点出一种醒悟。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常用的手法。

比如《红楼梦》里的空空道人,这样一个世外高人,他能够看懂姻缘的天定、艳遇的荒唐、芸芸众生的蝇营狗苟、滚滚红尘中的诱惑虚妄,到大结局时,他会提出劝诫,让人看破红尘,放弃欲望,参透因果,归真求善。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这番劝诫,往往最后亦能幡然悔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