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会读书

《自信是一种能力》

2021-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初几开门

我要坦白一件事。如果你让我描述下自己,我会用创造性、善良、坚持不懈和努力工作等字眼,但我不认为在描述自己的形容词清单中,自信会进入前十。这是因为曾经当我想到自信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华丽和大胆的形象,而我绝对不是那种人。但如今我学到的是,自信并不一定要看起来光鲜亮丽。事实上,自信更多地取决于内在的决心,而不是外在的虚张声势。 —— 芭芭拉·马克韦

这是《自信是一种能力》的序言第一段,它很契合我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本书。

1、练习"自我同情"很有必要!

书里提到,(自信是)渐进式的改变,源于"我们自己的成就感和来自他人的强化",而"为了开启这个良性循环,练习自我同情是很重要的:用你对爱人或孩子表现出的善意和耐心对自己说话。"

所谓自我同情,就是不要对自己太严苛,有朋友对你说,自己干了件傻事儿,你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拍拍他:没事的,大家都这样过。但如果你自己犯了傻,也许你会在心里纠结好几天,不断自责:艾玛,我咋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这就是不太有自我同情的状态。

我想起之前,一位朋友邀请我参加她的看片会,人不多,现场大概也就百人4、50人,看片结束,有主创交流环节,没想到的是,一度有点冷场。

其实我很确定那部作品很动人,我一直在黑暗中,握着笔,飞快的在平摊在腿上的小本上记录着,甚至几度落泪,如鲠在喉。但等到灯亮起,好像回到现实,就怎么也不好意思举手去发言,再加上,可能当天的观众都比较害羞,大家都没举手,我就更不好意思当那个冲锋陷阵的。

后来终于有人打破短暂的尴尬,交流进入了一个比较热烈的小高潮。我其实也有一肚子话想表达,但一方面因为那部电影给我的情感冲击有点过重,另一方面我看到朋友坐在台上有意无意地跟我眼神接触,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想让我说几句。但我实在怯于公众发言,所以只好一直惴惴不安地坐在椅子上,直到活动结束。

后来我还郁闷了好几天,心想哎呀真是的,朋友的场子我好歹应该帮忙撑撑台面,为啥像个哑巴一样坐在那里,朋友肯定对我很失望,我这点小事儿咋都做不到呢。

后来我读到了这本书。那么,其实我除了当时的"让自己内心的批评失控",还可以选择"祝贺自己",那就是我应邀陪同朋友去参加了那场活动,至少捧个人场,虽然没能再进一步,做到更好,但我想,如果有下一次机会,我会尝试的。

2、如何跟"内心的批评者"相处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批评你、责怪你,甚至恐吓你。

作者这样建议:【给你内心的批评者起个名字。"嗨,消极的南希,很高兴再次见到你。你坐这儿喝点茶吧!在我进行需要做的事时,你在这儿玩吧。"幽默很有帮助!】

当我觉察到我内心的声音时,我发现有的书管他叫小我,有的书(比如这本书)管他叫内心的批评者。给他起个名字的主意很不错,所以之前,我尝试给我的小我(内心的批评者)起了个名字,叫小小。

此后,小小就像住在我脑子里的小朋友,也像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们很熟很熟了。我每天看着她,也根本不用担心会忽略她,因为她太有存在感,她追求的就是存在感。

她的话很多,整天担惊受怕,提醒我、警告我,甚至在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的时候,她会不停不停重复同一句歌词,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问小小:你是不是觉得无聊了?是不是因为我们什么也没做,让你觉得心慌了?我发现问完之后,她就会安静许多。

当然她最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书里写的:"万一搞砸了可咋办!?"那这时候我除了要示意听见了她的声音,还要安抚她的情绪,最后我还要跟她对话,说出书里教的那句力量之句:"那万一都顺利了呢?"当我能够平静地对小小说出这句话时,我就会感到莫大的力量。

作者还提示到:"你内心的批评者会伴随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或她有任何力量。"大概意思就是,你就让ta叽歪吧,甭搭理。

3、试着唱出…消极的想法?

刚才提到所谓小我、消极的内心批评者,那"如何跟自己的小我相处呢?

首先要觉察到小我,其实就是跟她"撇清关系",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意识到小我并不代表自己,其次是要搞清楚小我的出发点,最后是安抚小我,同时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跟着生命之流往前走。

作者提到几个具体的方法,叫做"说出我的故事"、"我有一个想法"和"唱出我的想法"。听起来有点抽象,用"我有一个想法"来举个例子。

就拿我之前去上得到大学的事儿来说。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原始念头:我学不好得到大学的课程。"

如果用"我有个想法",其实是→"我有个想法,我可能会学不好得到大学的课程。"只是想法,不是事实。

也就是说→"我的小我认为学不好得到大学的课程。"仍然不是事实,甚至都不是"我"的 想法。这,就是我觉察的第一步。

然后我就跟小我分开,我站在一边仔细观察她,她可能有点紧张、有点焦虑、有点不知所措,她的想法、她的情绪,就像流水,从我站着的脚下流过,但流过就流过了,并没有停留将我淹没。

接下来我可能需要感谢这些想法,也就是搞清楚小我这么想的意图是什么——不管多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我相信,小我的出发点都是想要保护我。

我尝试进一步理解小我,也许她认为我学不好得到大学的课程,可能是希望保护我,将我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不去认识新人、不去接触新知识,不去做新的探索,这样就不会有新的伤害,就不会有可能在陌生人面前出错、不会有可能不及格,总之,一切的负面结果都不可能出现了。

但是呢,她一向都对我保护得有点"过度",即使这些负面结果可能因为我的退缩而不会出现,可另一方面,我的成长、我的进步,以及其他所有正面的可能性,也都不会发生了。

就这样,可以练习被小我无意识捆绑的状态,就会可以像做游戏一样,轻松的撇开我和思想(小我)之间的联系,以便于专注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

4、一个小小的练习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除了告诉我一些理论和知识,还提供了一些可练习的小行为,并不需要对着镜子大喊"我是最棒的",或者跑到大街上去找陌生人搭讪,而是这个帮助自己觉察、接受再进行自我安抚的过程。

就拿下面这个小练习来说,我看着这几个步骤,一点也不觉得矫情,反而觉得有点感动。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正处在非常不好的境地,有一个人能这样对待自己,那是多大的安慰,在期待他人这样拯救自己之前,先这样对待自己,毕竟自己是最了解情况的当事人。

这个小小的练习是这样的——

想想你正在挣扎的处境。

摆出自我同情的姿势,比如把手放在胸口上。

用一种友善的语气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时刻"或者"这真的很难"。

做几次深呼吸,让这些话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对自己说"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其他人也有同感",再做几次深呼吸。

最后,对自己说:"愿我在这一刻善待自己,给予自己所需要的善意。"多次重复这些语句,让它们深入脑海。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自信是一种感觉,它等同于热血奋进、自我感觉良好、勇往直前。但仅仅是一种感觉,而非行为。

看到书里的那句"愿意向有价值的目标前进,即使你很焦虑并且结果未知。真正的自信一半是勇气,一半是能力,还伴随着健康的自我同情。"我有点反思。

也许,即使我带着焦虑、带着对结果的未知,哪怕是战战兢兢哆哆嗦嗦地开始行动,往前走着,一直走着,专注、用心,尽自己的努力,那也是一种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