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⑥ 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2023-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师娘
在知识习得上,不宜太碎片化,要不然,学生便成了无所不知又无所能的“新新人类”。
1、碎问何以成为风景
首先,时势使然。“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碎问就是课堂里的刷屏行为。
其次是应试需要。考试踩点得分让很多老师把教材用来练、为了考,这样却让那些让我们用嚼碎的知识喂饱的孩子再也无力招架丰富、广阔的课外知识。
再次,教师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和通盘架构课堂的能力,无法踩准重点、难点和核心部位,只能在文本中东冲西突或者四面受敌、多向出击。
最后,也与积久而成的教学审美有关。
2、碎问=闪存=惰性知识
闪存——快速的保存
惰性知识——人们称那些只被懂得而不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为惰性知识。
碎问之下,闪存之中,学生大脑只是貌似在场,思维遭遇清场。思维大门及其通道被关闭了,真学又焉能发生?
“老师一讲立刻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学生忽视知识的的联系,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就是收获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珠粒,却无法有效串起一根知识之链。
3、力减碎问,不意味着小处不可问
可以从小处引出大问题启动真学,犹如全息镜像,通过片中的一个碎屑可以复盘全图。
感悟:
教者的任务——在于在教材知识和学生发展之间讲一座桥梁。
目标在于——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正向发展。
这对教者提出更高要求——不要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景象,而要俯瞰文本、课堂乃至全局,巧设框架性问题(我理解为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