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何以为仁?

2022-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昊哲

        我们已经知道了真正的仁心是什么,但之后,我们需要去行出来。那么,如何行仁呢?在站开展合格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行人,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道,是要用终身去奉行的,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的。因为道没有止境。不是说一个人到达了圣贤的地步,就到达了一种最高的境界。因为道是没有最高境界的。求仁,行仁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行人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信奉的道理。孔子回答是“恕”。这里的恕,是行仁的一种方式。而孔子进一步解释了这里的“恕”。那么,恕是什么呢?其实可以理解为会理解别人。那么,可不可以说会恕的人,不算仁呢?毕竟,做到恕的人只是做到了理解别人。但是对别人乜有更多的点化。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儒家的外推,本来就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积极的层面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并且外部的环境允许的时候,去改变别人,去点化。而如果外在环境并不允许,而想要改变的人,自己的能力还没达到很高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消极的方式,也就是去恕,去理解别人。所以说恕的基本,就是在立己后的外推中较为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点化,也就是爱。

        那么,在外推的时候,是不是只有爱,就可以了吗?并不是的。因为恕,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是这样的道德的要求,永远是要对着自己的。在对别人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对于他人的法。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守住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我们需要用法去保证,而不可以仅仅用恕,理解别人。

        那么,这一切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什么关系吗?这里的己所不欲,不欲,就是指自己所不喜欢的事务,可能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不要用我们不喜欢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他人。两个人的观点不同,他想要我接受他的观点,我想要他接受我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不喜欢别人强加他的观点给我,那么,我就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这个对面的人能力已经达到,我们当然可以试着点化他。但是如果能力暂时还不能达到,那么我们就需要采用恕,也就是理解他人。是的,推仁的过程中,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那么,如何行人呢?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是的,我们外推仁,是要先做的是,立己,之后才能达人。而这样的达人,是需要一步一步,从近到远推出去的。首先把仁推到父母,成为孝;推到朋友,就是信。去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行仁的方法。

        与恕相比,这一则中,孔子更多强调的,是立己后还要有一个积极的达人的过程,而不是只有消极的包容。这,就是行仁的方法:“立己达人”。

        那么,做到仁的人可以“干什么”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在这一则中,“约”字的意思,就是穷困。孔子认为,不仁者,不可能长久的在穷困的情境下生活。而仁者并不会,仁者会安于现在的处境,安于道。而不仁者,不仅在穷困的时候,不会长久的维持,就连富贵的时候,也不会长久。

        这有很多种可能,有可能不仁者整天享受在财产的欢乐之中,也有可能一直追求财富。而仁者,在富贵的时候,并不会享乐于其中,而是会更好的利用这样的富贵,让人心更好的去发散。我们可以总结:仁者,是注重内在的。而不仁者,是注重外在的。之所以不仁者不能再富贵的时候长久的持续,就是因为不仁者过度的注重了外在的金钱等。而仁者,之所以可以在不管任何地方,都去长久。因为仁者,注重的是内在的道。

        这是仁者会有的。然而,只有仁者,才可以喜欢别人,也才可以厌恶别人。这是为什么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孔子这路所说的好人和恶人,都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而之所以只有仁者可以在道德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是因为只有仁者,才有道德的判断。

        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理性判断另一个人是不是好的,那么很可能会被利益或权利所蒙蔽。而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去评判别人是不是好的,同样也不可行,因为情感,不能保证自己所认为的人,是不是有道。而本能的层次,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为什么只有仁者,才可以恶人呢?同样是因为,只有仁者,才有真正的道德。恶人,也是需要有道德的。那么,仁者的恶人只是用自己学到的“道”,去驳倒别人吗?只是用语言甚至肢体去“教训”别人吗?并不是的。仁者的恶仁,是想要点化别人,让有些走偏的人,回归正轨。

        而这样的恶,也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我们当然需要去点化别人。但是另一个方面,当别人不能被点化的时候,我们就要采取更消极的方式,也许是去理解别人,去恕,也许是返回自身,内省。

        那么,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我们可不可以去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给别人呢?也是不行的。

        这里当我说出,我的观点是“最好”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在做价值判断了。但是,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准我认为这样做事对的,但是别人却有可能觉得这不是对的。如果我们硬要把这样别人也许不认为是对的观念,强行推给别人,那么我们其实就是在己所不欲,但是施于人了。

        孔子的儒家,有些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人又会认为,法家或者道家才是真正正确的。所以,就算孔子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行仁,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取用法家或者其他方式去让别人接受这样的仁。而是选择了退隐,选择了恕,选择了写书。

        那么既然儒家并不是中国唯一正确的观念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儒家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法家,或者基督教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就要学习中国人的根,而我们中国人的根,就是儒家。

        回到我们的主题,“仁”,这是我们论语课程上,论仁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就从头来总结梳理一下,我们行人的过程,到底何为“仁”。

        首先我们学习了知仁。仁心就是我们本有的那一颗心,这心人人都有,是人都有。但是有一些仁心,却被后天麻木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擦亮这颗仁心。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仁行。仁行其实就是仁心的一种表现,仁行的表现,有刚毅木讷,等。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知仁和行仁是需要何在一起的。而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行仁,也就是这一片文章的主题。

        而对于我爱说,我虽然知道了很多关于仁的知识,但是行仁,却是很难。我可能连都不能保证一天做到仁。在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仁心的污迹就会显现出来。但是,我会且知且行,在知后,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