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咨询”当“看病”
“……药已经吃了一段时间,我的抑郁怎么老是治不好呢?”我竟然没听出来这到底是张先生在慨叹还是向我提问。一时,我不知该怎么说。
好在,太太接过了话茬:“你的抑郁,根儿在湿气太重!跟你说,老是不听。不信,伸出舌头来让李医生看看。”就在我发懵的时候,张先生对着我把舌头伸出来了。舌体胖大、明显的齿痕、厚厚的舌苔……这症状我太眼熟了。因为我一直就是那种湿气特别重的人,经过了长时间的调理现在好了一些了。顺着“湿气重”这个话茬,接下来我又听到张先生说了有关口中发苦、肚子发胀等表现,甚至把诸如“每次拉屎时总感觉拉不干净,都沾在马桶上”等细节都告诉我了。
我不陌生,忍不住说了一句:“湿气是够重的!”这大概是到目前为止从我口中说出的最不专业的话了,后来我知道,就是这句话让张先生放弃了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找中医调理自己的湿气去了……
看到上面的咨询片段记录,确切地讲,真的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心理咨询师不是大夫,即使生活经验再丰富,毕竟不是医院坐诊的老中医。可是来访者出于信任,出于想尽快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却对咨询师的话深信不疑。没出事真是万幸!这不禁让我想起,平时同事们在办公室里闲聊,谁谁谁病了,谁谁谁感冒了,那个好得快的总是情不自禁地提供自己的“良方”供同事借鉴。前一段时间还说起谁谁谁吃了哪种药很快就好了,哪种药不管用,看上去都是感冒。但感冒跟感冒一样吗?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一样吗?居然不经过明确诊断就贸然尝试想想就令人后怕。作为咨询师,我们就更要谨言慎行,引以为戒。
有了这样的警觉,“我到底是不是抑郁症?”这个问题就不会轻易“上套”。教科书上早就学过: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来访者做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性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老师也早就嘱咐过:“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心理正常的人,而作为心境障碍的抑郁症已经属于不正常的范畴了。无论心里有多么确定,抑郁症的诊断是大夫的事,我们坚决不能做!”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技术的应用了。可以面质:“请问您今天来访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可以以问代答:“您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的困惑?哪些事情让您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接下来您是怎么应对的?效果如何?……”,
当然,如果发现确实是高度疑似抑郁症了,就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诊断。即使不是,也同样要慎重,问题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转介。来访者求助,我们可以帮也可以不帮,但是坚决不要瞎帮,真的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