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你的大脑吗?
今天读完了《认知觉醒》第一章。作者周岭首先带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脑。通过漫长的进化,大脑分为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个部分。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本能脑和情绪脑进化的时间较长,拥有大脑近八成的神经元细胞,所以对大脑的掌控力较强。跟它们比起来,理智脑像个不满1岁的小婴儿,虽然很聪明,但力气实在太小,所以经常被本能脑和理智脑牵着鼻子走。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是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不仅如此,理智还承担了“自我解释”的重任,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一直处于危险和匮乏的环境,为了生存,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有食物就马上吃,还要尽量多吃,对舒适保持强烈的欲望,尽量节省能量,任何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而理智脑的运行恰恰是非常耗能的。
在进化的过程中,本能脑和情绪脑形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进入现代社会后,经济发展加速使得人类不再需要为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发愁,各种娱乐唾手可得。但是这个过程太快,在数亿年的进化史中短的像一瞬,所以情绪脑和理智脑根本没反应过来。人类的基因本质上还是那个为了生存随时准备战斗和逃跑的原始人。
在现代社会,目光短浅和即时满足这些在远古社会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反而成了一种阻碍。作者把它们总结为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避难趋易是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情,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是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但是做不到,不是因为意志力不够,而是进化将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天性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而成长就是克服这个天性的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让理智脑加速变强。变强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而是要学会驱动它们。
在了解大脑之后,我们再来说说像背景音乐一样伴随着我们的焦虑。焦虑的原因通常有两条,急于求成,想同时做许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看到效果。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所以就产生了焦虑。本质上说,焦虑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间差距太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本章中作者先对耐心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虽然缺乏耐心是进化带给我们的天性,但是从认识的角度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理性的看待它,在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提升耐心。
作者介绍了两个宏观规律,复利效应和舒适区边缘;以及两个微观规律,成长权重对比和平台期。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简单来说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期,保持耐心,持续坚持。
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能力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期会让自己受挫,留在舒适区则会让自己停滞。
成长权重对比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最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平台期的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不是学多少是多少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期或挫折失败时更客观理性的对待,继续选择坚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路径来增强耐心:
面对天性,要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没关系,培养耐心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开始;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不要直接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对抗,学会与身体里的原始人对话,引导它接受延迟满足;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从更多的维度找到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来帮忙,让它们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释放它们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