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讲义》读书笔记(二十二)
书名:《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分享主题:李清照|艺人词怎么登上大雅之堂
其实在南宋之前,词是无法和诗相提并论的。正是因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些文人的努力,词才从歌楼舞馆里的流行歌曲,变成了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学经典。这一讲,我们就重点聊聊李清照。
在北宋时期,词的地位并不高。
首先,词的起点不高。词形成于唐代,最初只是唱曲的歌词,也被称为曲子词。例子:韦应物《调笑令·马》
其次,虽然词在北宋繁荣起来,但是文人们只是把填词当作休闲的雅趣而已,认为写诗才是正经事。例子:柳永由于填词被宋仁宗厌恶。
那词是怎么跟诗平起平坐的呢?我觉得一来是靠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这些著名的词人的贡献,二来也要感谢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带来的社会巨变。词根本性的改变则是由李清照、张孝祥、朱敦儒这些“南渡词人”完成的。他们的词前后风格差别很大,从描写闲情逸致的个人生活,转变为描写国家兴亡的重大主题。在这些人中,我觉得,李清照格外突出,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词人。把词从通俗娱乐的艺人词,提升到登大雅之堂的文人词,她功不可没。
要了解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先要了解一下她早期的词和生活环境。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中等的官宦人家,但是她母亲娘家王家是名门大族,因此李清照从小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李清照后来嫁了同是官宦人家出身的赵明诚。李清照的前半生过得很幸福,她在那个时期的词大多是描写幸福的家庭生活,或者夫妻之间思念之情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她在重阳佳节思念差旅在外的丈夫时写下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时的李清照可以讲写词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风格清新婉约,但是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她的作品在内容和题材上,比起前辈的词人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但李清照43岁那年,发生了靖康之难,这时李清照女丈夫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当时,赵明诚因为母奔丧先到了南方。李清照一个人担负起全家南迁的事宜。她将重要的文物装了15大车(还留下10个房间的带不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历了很多坎坷,将它们运到了江南。
相比李清照,赵明诚就懦弱得多,他在南宋朝廷身为地方官,遇到叛乱时却不思守土,而是弃城逃跑。赵明诚因临阵脱逃被革了职,后来虽然再被起用,但第二年便郁郁而终,此后李清照的日子就更艰难了。
几年后,她跟一位叫张汝舟的下级军官结了婚,但张汝舟品行低劣,婚后两人性格不合,那个时代女子并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于是李清照冒着自己也得坐牢的风险,把张汝舟的科举舞弊告上了公堂。还好,李清照在友人的帮助下很快被释放了。这样刚烈的女子,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
国破家亡,既让李清照看到了国家的不幸遭遇,又彻底毁掉了她原先无忧无虑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太多事,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从此词和诗文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词作多是感慨命运多舛,诗文则是感时咏史。这时期,李清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于这首词的妙处,首先在开头的七叠字上,这是过去诗词都不曾有的写法,也成为后世很多文人学习的样板。
不过,这还只是这首词浅层的精妙所在。国学大师梁启超对这首词的评论更深刻,他讲“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这首词的核心是个愁字,为了写它,李清照将外界景物和主观情感一层层交织推进,最后让一个愁字愈结愈大,大到心无法包容的地步。因此,相比之前清新婉约的风格,这首词可以讲是韵味苍凉。
从李清照早年的诗词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情趣、热爱生活的人,但是这种生活跟腐朽奢靡不沾边。晚年她虽然失去了一切,却并没有消沉。当然南渡的词人不止李清照一位,他们的经历和文风的变化和李清照都有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推动下,词从描写绮罗香泽的工具,变成了文人们抒发家国情怀的工具,才站到了和诗平起平坐的地位。
️我的理解:
今天这一章可以说是李清照的小传,也可以说是词的小传。
李清照从早年的有情趣、爱生活的人,经历生活的巨变,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刻。
词也是从酒楼歌肆里的曲子词,到苏东坡的拓展,到南渡诗人表达离乱命运,最终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艺术表达形式。
正如尼采所说的:“凡不能使我毁灭的,都使我更强大。”
思考与践行:
面对困难,我们可以逐步往前走,艰苦熬出来,如同海明威一样看得更远,终究会使我们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