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医生才知道1》:敬畏生命,爱自己
《只有医生才知道》有三本,是张羽医生科普关于妇产科知识和女性对自己身体了解之后,更好的爱自己和生活。
1
看完了《只有医生才知道1》之后,对生活的感悟会更深吧。
不看书时间久了,就很难想去看书了。什么时候才能更自律一些,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热情慢慢减弱了,总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时变得很丧气。
习惯的惯性还是很大,想着一直坚持很难,等好不容易变成习惯的时候又放弃是简单的,尽管带着对于放弃之后的轻松感以及不适感,可是再想想起的时候又发现开始很难,该如何去打破这种循环。
我想尽量让放弃和再开始的时间间隔短一些可能会好一些。因为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负责,永远不知道在舒适区待久了之后会是怎样的艰难。
可能人生就是在无数的坚持与放弃之间循环的,总有此时此刻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坚持一件事情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
放弃就意味着得到。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人的渺小与伟大,在这个浩瀚宇宙之中,我们是渺小的,世界从不会因为那么渺小的我们有多大改变。但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或者对于自己和家人、朋友之间,又是会有一番或惊喜、或伤心。
2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妇产科的所见所闻和成长感悟。这个世界不完美,却还是有这样的医生带着善意对待这个每个病人,医者仁心,还是会带来温暖吧。从这本书里不仅仅能看对自身有一些了解,认识疾病,也能看到世间的人生百态。
每个人在漫长且短暂的生命里,从还没有出生就开始面对着人生的考验。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我们终是那个胜利者,在家人都期盼和医生放下担心时出生,也许那一刻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喜悦的。可是对于懵懵懂懂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带着一些新奇和惶恐面对未知,又该是怎样的一生呢?
3
在面对生理上的变化,我们一无所知和懵懵懂懂,却不敢和家人去诉说,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家人也很不愿意告知我们。
从小时候就一直习惯了爸妈说自己是哪里哪里捡来的,如何如何。有时候觉得文化对于我们的控制太强大,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下处于矛盾之中。面对文化的禁锢,谁又能顷刻就改变自己的观念,而没有那些观念,又该是怎样的飘摇和不安。所以又总得有个精神支柱,无论处于哪种环境,都是得有一套文化体系的。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任凭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那些价值观和信念。
有时候觉得在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碰撞下,那种纠结很难去平复,带着旧思想去拥抱新思想,踌躇着,被推着往前走时,又被旧有的文化往后拉着。但总归未来越来越好是不可否认的。
因为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到了谈恋爱的时候也可能承受痛苦。
没有一本书教我们如何恋爱,也许是爱情这个问题古往今来就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另外我们的文化是保守的,性和道德绑在了一起。
4
我想每一个人对医院都有一些恐惧感吧,我很怕去医院。小时候大概因为很喜欢喝娃哈哈和吃松松软软的面包而哭着闹着要去打针,那时候大概觉得是幸福的吧。
平时去医院都是害怕吧,很胆小。
不知道生小孩会面临这么大的痛苦以及危险,觉得妈妈是伟大的。以及往后的人生,面对身体的退化,免疫力的下降,各种各样的疾病会来袭之时的痛苦,想想才真的需要爱护好自己。
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工作和照顾家人,才能谈以后。
在这样的大工业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大机器下的一颗螺丝钉,并不是无可替代的。
想起书里一位医生尽心尽力工作,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去竞争更高的职位,可是随着而来的是因为在手术台上站太久儿带着腿有问题不能再上手术台的落寞。有时候觉得这个社会有时候很残酷,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一旦自己跟不上步伐,就很快会被其他的后浪给替代,而自己不仅仅没有了这份工作,同时也造成了身体上不可弥补的伤害。
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又有谁来帮我们平复,这个世界从来都一如往顾,不会因你而改变的。只有自己承受。
时代的浪潮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同时坚守内心的那份热忱。
生活处处是学问,不是我们不管不顾努力就能称心如意的像其他人一样拥有所谓的成功。平衡工作与生活才是大多数人合适的归宿。能把工作变成自己所热爱的很难,也是少数人的幸运。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可能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愿我们是幸运的,工作是自己所热爱,即使不热爱,我知道后来我们会慢慢爱上的。
这个社会不会因为因为你的掉队而有任何改变,因为其他人会纷纷赶上来。而对于家人来说,你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就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吧。有时候觉得工作很冰冷,不仅仅要面对工作是劳累,还有人情世故。不是我们所想的,我做好工作就好了。
工作之外,对自己好一些,释放自己的压力,尽情享受生活,才算不辜负此生吧。